Friday, December 18, 2009

獨立的個人 * 異鄉人



報章說根據法國《世界報》報道,法國總統薩爾科奇有意讓195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卡繆入祠萬神殿(Panthéon),以紀念明年1月4日作家逝世50周年,不過卡繆的兒子立刻發表聲明,以此舉有悖卡繆的反叛精神,謝絕政府美意。

第一次接觸卡繆(Albert Camus,1913〜1960),是依據三毛在《鬧學記》寫了「罪在那裡——導讀《異鄉人》」,提到終日為口奔馳的蟻民現實生活裡,有莫梭這麼一個性格獨特的文學創作人物。

曾經,閱讀那麼一本跟考試與寫功課毫無關係的文學書籍,是被公認為最浪費時間、物力與精神的多餘事情。就像沒事也特意跑去名牌專門店前排隊,買一個不曾用到皮開肉綻的包包那般奢侈來打發無聊。

來到書局站在科學、地理、數學…如山泥傾瀉的參考書面前突然想起《異鄉人》,這本書要到那裡去找?在還沒有Borders、紀伊國書店或亞馬遜網絡書店登陸的時代,「自我×存在」早就給教育部派來的丟那星先生,親手下砒霜毒死克隆學生之後,再把精神與膚色同樣蒼白的屍體,長埋於爪哇國某座死火山底下。

《異鄉人》自四二年面世至今已有六十七年,個人仍然隨著身邊一大群相干但不完全相識的人,每天都要在「擠」的狀態中過日子————擠在海陸空各式交通工具、擠在上落摩天大樓的昇降機裡、擠在學校銀行購物中心大排擋、擠在網上五花八門的虛擬交際平台裡…卡繆曾致力於精神上反抗不可避免的荒繆,個人又何曾於忙與盲之間停一停捫心自問:“What's going on?”

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曾將《異鄉人The Stranger/Lo Straniero (1967)》搬上銀幕,並請來馬且路‧馬斯杜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與安娜‧卡蓮娜(Anna Karina!)來飾演莫梭與瑪莉。這麼好的導演與明星組合,錯過就實在太可惜了。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零九年歐盟電影節 * Little Ashes







得悉零九年歐盟電影節於本月十二日在城中揭幕,查閱兩家戲院的節目表之後,立即時不虛擲趕著去城裡撲票。這次學乖提早半個多小時到櫃台前排隊,哈利路亞總算平安無憂買齊要看的戲票。講真要多謝《2012》在同一個星期開映,因為它人潮才不停從四方八面涌入,額外製造人山人海的場面,讓水靜河飛的電影節增添不少熱鬧氣氛。

對於這次的收獲感到相當豐富與滿意。這幾年德語片拍得愈來愈有自信,台前幕後帶出來的制作誠意更是讓人傾服。柏林圍墻倒了二十年之後,東西德人才創意交流頻密,直接造就新一股文藝復興風氣。以前的德國人除了跟你講新科技研究之外,賣給你的依然是用科技製造出來的硬產品。現在的德國人已懂得一味靠硬是不夠的,用「軟」文化來包裝產品會更加容易與時尚潮流品味掛鈎,何樂而不為?至於野心有多大?零八年《Kirschblüten/Hanami 快樂傷逝》德國鄉下土瓜搭飛機去一個一直對外宣揚,它的傳統文化沒有被現代文明污染的櫻花國,在那可以尋回失落的人生樂趣,壓抑的藝術心靈也得到舒展與安撫。信不信由你,或者小津的《東京物語》真的可以感動這些吃慣香腸與包菜卷長大的德國熊男熊女,可是總覺得女導演Doris Dörrie跟東洋人拋媚眼做小動作的投機成分非常高…希治閣老人家的聲音又響起了:「英格烈,這不過是部電影!」還是誠意比較重要。

你一定聽過「盤菜」、「盤夫」、「盤根」、「盤劈」…但有沒有聽過「盤戲」?看完由老人家獨自撐起半個銀幕的戲之後,接著下來這部用熟男熟女一起煮熟的零七年瑞士肉球《Underbar och älskad av alla (och på jobbet går det också bra)/Wonderful & Loved By All》,不但令你看了胃口食指一起動,也明白為甚麼「盤戲」是個多麼值得做的事。別以為年屆四十魚尾紋多到可以打摺做千層糕的女人就沒人要,榴槤有時也可以變成超市芸芸奇貨中可居的acquired taste。噢,差點忘了食肉獸喜歡啖肉多過吃水果,這部戲肯定對中胃口:先來瑞士道地芝士風味啖啖肉,嫌少不夠飽?那再來一份丹麥客串鮮牛排,讓導演Hannes Holm再撒些鹽花胡椒粉來提味,效果包管好吃到連骨頭都吞掉。

好了,吃飽飲醉再打個響「呃」之後,接著這部德國片真的要坐下來慢慢欣賞,身體才有機會消化與吸收美食中的好營養。導演Robert Thalheim於零七年拍攝的《Am Ende kommen Touristen/And Along Come Tourists》,將會帶觀眾回到二戰後波蘭境內的納粹集中營參觀。期待會看到核突場面的肯定要失望,這裡已經變成一個乾乾凈凈的旅游熱門地點。故事說年輕德國小伙子來這裡做國民服務,需要照顧古怪波蘭裔老人家,過後愛上聰明漂亮的本地女郎…

《En la ciudad sin límites/In The Boundless City》是西班牙導演Antonio Hernández於零二年出品的電影,眾多影片中一部相當舊的戲。讓人覺得觸目又開心的,並不是故意賣弄懸疑的劇情,整部戲的風頭完全是給演技實在了得的Geraldine Chaplin奪去!故事源自四十年代搞革命反獨裁法朗哥的黑暗日子,相似的背景不多不少讓人想起剛剛由Paul Morrison於零八年拍攝的《Little Ashes》。經過半個世紀之後,西班牙同志詩人羅卡與達利之間的愛怨情愁,達利生前兩次不認不認,最後也從他倆來往之間的信箋畫作詩篇裡,讓像他一樣喜歡天馬行空創作的編劇,抓到那條藏不住的狐狸尾巴。

Tuesday, November 3, 2009

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 * La Superbe




十一月份收到最好的禮物!!

Sunday, November 1, 2009

活死人之夜 * 異靈島* 閃靈





十月三十一日,又是一年一度讓猛鬼出籠,群魔亂舞喧嘩的萬聖節。從互聯網上找到一張有心人士選出,零九年十大最恐怖影片的名單如下:

1) The Shining (1980)
2) Rosemary’s Baby (1968)

3) The Wicker Man (1973)

4) 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

5) Psycho (1960)
6) Alien (1979)
7)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
8) 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1974)

9) Halloween (1978)
10) Jaws (1977)

入選的影片就算生不逢時坐在電影院裡觀賞,不多不少也曾在甚麼地方看過聽過吧?例如比較熟悉的《Jaws 大白鯊》、《Alien 異形》、《Psycho 驚魂記》如此這類早已被奉為經典的影片。令人咋咋稱奇的並不是因為挑中這部或那部影片,又或者影片取的名字到底有多麼嚇人,無端端撩起癮頭的,倒是為了影片名字旁邊的拍攝年份。仔細看清楚會發覺最古老的有同志導演James Whale製造的《Bride of Frankenstein》 ,跳過第一與第二世界大戰的動蕩時期,來到嗌著要造愛反越戰的六十年代前後共有三部。最靠近現代的有《The Shining 閃靈》,出自一向以意識大膽見稱的Stanley Kubrick。之後全十部恐怖影片裡面,想都沒想過有一半數目竟然是來自跳迪士高的七十年代!

近代恐怖片的故事內容應該是接著George A. Romero《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活死人之夜》而來。被喪屍趕盡殺絕逼到要游水遠渡至蘇格蘭,匿埋某個山旮旯《異靈島》上苟且偷生殘活下來的殘兵敗將,逃過番生執得身彩養精蓄銳一段日子之後,按常理眾人會覺得寂寞與難耐是正常也是應該的。鬼妹鬼婆礙於傳統禮教也不流行齊齊梳起磨鏡,敲經茹素更似前所未聞那來的異族蠻邦文化。狗不拉搭突然有個貌如唐僧的警察,因查案迷路而誤闖島上隱蔽盤絲洞,眾乾物女見到飛來蜢不但連連叫:「喲,太陽神終於聽到我的祈禱了!」興奮之餘也不曾忘記堆柴起火燒水煮肉準備開齋。平時靜若處女動若八隻腳爬的蜘蛛精,先流口水再吐銀絲把精壯肥腴肉捆著,慢慢使勁出暗力榨乾抽凈鮮甜肉汁,最後連睇得吃得無嘥的驅殻都啃埋,你話養顏補身我話物盡其用都可以。《The Wicker Man》是英國導演Robin Hardy根據David Pinner寫的小說《The Ritual》改編而拍的電影,長久以來是盤踞所有經已逃離母權社會的男人,心裡不甘再被女人玩弄物化虐待致死的惡夢。此片於零六年被美國導演Neil LaBute重拍,讓看到那雙眼和聽到那嘟噥口音就攰到想要瞓覺的Nicolas Cage主演。票房可以好到甚麼程度?答案是不用敦請龍婆出山起壇作法問米,心水清的觀眾大概都能夠猜得一清二楚。

既然《閃靈》被選為第一恐怖片,那有理由不翻箱倒篋找它出來曬日光浴?以前膽細看恐怖驚慄片時,一覺得將會有甚麼核突畫面出現,雙眼雙耳就會配合封鎖功能自動失效。任由銀幕上的腥風血雨灑得有幾滂沱,耳邊響起的陰聲慘叫有幾凄厲,一樣可以若無其事扮耳根清靜上人,乖乖做無眼屎抹乾凈盲門徒。今日見到癲佬雖然不再縮頭縮頸,腦袋早已識得避開斧頭亂劈免頭殻頂開花。治油淡定坐在沙發上觀賞驚青無埞透的Shelley Duvall,擘大雙眼得個窿搏命緩氣兼三魂不見七魄,在龐大到鬧鬼的酒店裡走上走落跟Jack Nicholson玩撲匿匿之外,更意外發現有些快速閃過的畫面,原來經過放大鏡細心閱讀,也可以找到藏在夾縫裡的蛛絲馬跡。總覺得癲佬並不只是被猛鬼纏上身這麼簡單,副文本可能是搞精神與行動都一致出軌的婚外情,並好樂意報名參加變裝皇后舉辦的國慶日狂歡舞會。看來八十年代躲在衣櫃裡的雙性戀者,受到社會衛道人士的排擠與壓力,肯定不比經已走上明路的同志好很多。要不是卡在喉嚨的秘密被人發現,中途變節的男人也不需自己動手砍掉阻頭阻勢的正直黑人,一不做二不休追殺妻兒後再投奔失樂園,要留下的也只有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凈。

Sunday, October 18, 2009

四月三周又兩天 * 秧歌 * 赤地之戀



天天呆在家裡看那幾部又波又蘭又基的電影,看到兩眼老花近視加深之外,說實在對波蘭這顆歐盟新星仍然是一無所知。除了知道它是鋼琴詩人蕭邦的家鄉之外,其它就是靠每四年一次,通過電視台轉播才可以看到波蘭籍選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大展身手的機會。

手頭上這部由波蘭導演Cristian Mungiu於零七年拍攝的《4 luni, 3 saptamâni si 2 zile 四月三周又兩天》,是引頸長盼了許久要看的的電影。故事發生在八七年,獨裁者Nicolae Ceausescu領導的共黨政權步入尾聲之際,兩名同寢的女大學生和好朋友Gabita與Otilia,兩女在人生旅途上將會「共」些甚麼,「產」些甚麼,觀眾可以靠導演以極簡白描的鋪陳,透過近乎真人秀的方式,認識了一則誠實卻殘忍的故事。

看完電影之後突然想起張愛玲寫的《秧歌》與《赤地之戀》,很想拿出來再讀一遍,偏偏忘了它們放在甚麼地方,難到丟失了?真懵懂。

Sunday, October 11, 2009

天師捉妖 * 兩個男人與衣櫃 * 一肥一瘦





不要因為名字叫波蘭斯基,就一廂情願以為他來自波蘭。流在身上的無差是正統波蘭血,本人卻是如假包換的土生巴黎市民。隨著《水中刀》在各影評界獲得一致好評與奬項,並獲得六三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奠定了他在影壇的才俊地位之後,跟著下來的兩部影片《Repulsion 冷血驚魂》與《Cul-de-Sac 死胡同》也分別摘下柏林影展的銀熊獎及金熊獎。眼見這麼肥膩的金鵝在法蘭西隨街跳,荷裡活那會有理由不派人去抓來自己享用?

名導在荷里活拍片有好多好處,除了人多物多好差遣,花錢如水萬萬聲也是應該的。為了炫耀資金雄厚,特為幸福的觀眾捨棄黑白菲林改用彩色軟片,唯一遺憾是操縱影片的剪接生死大任,並不如斯落降在充滿創意的雙手上,而是荷里活幕後某位高層人士的黑手中。六七年《天師捉妖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就是名導有意藉荷里活金色大門,打開世界市場的初試啼聲之作。這部黑色喜劇是名導最親近易人的的作品,可惜也是他所有執導影片中,最沒有個人簽名式的電影工業產品。

全片為惡搞吸血鬼電影而拍,角色個性塑造也讓長眠棺材底下的鬼王子,那camp到不能見光就死的衣櫃同志,竟然有機會破天荒出現在銀幕上跟觀眾打眼色,實是吸血鬼電影史一大改革創舉也。波蘭斯基在片中飾演捉妖天師身旁的菜鳥助手,除了時時擘大雙眼得個窿之外,也不忘加入幾場與當時妻子Sharon Tate莎倫·塔特打情賣俏的片段。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片中的笑料多少有點過時,但其黑色幽默例如利用鏡中影區別人鬼虛實,也是足以影響後人不斷模仿的經典橋斷。

講起衣櫃基哥在初期拍攝的黑白短片中,有一部是五八年的《Two Men and A Wardrobe 兩個男人與衣櫃》。故事不是講兩個躲在衣櫃裡的同志,一起嗅樟腦丸後怎樣欲仙欲死飄飄然,而是從海裡冒出兩個一直抬著衣櫃的男人,上岸了仍不嫌重還抬著它去市內到處游街的荒繆劇。另一部六一年《Le Gros et Le Maigre 一肥一瘦》 也不是在賣纖體瘦身之前之後有版給你看的廣告,有機會見到基哥怎樣扮可憐小丑給人又拉又鎖卻是真的。想不到這段不愉快的表演經驗,竟一語成籤兌為這幾十年來,現實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連環噩夢。年輕藝術家的自畫像,基哥自己是否經已看通看透了?

Thursday, October 8, 2009

水中刀 * 死胡同 * 亡命夜巴黎 * 偷月迷情 * 不道德的審判







波蘭斯基的劇情片處女航,是隨著六二年《Knife in the Water 水中刀》裡一艘名喚克里絲汀的帆船開始。貌合神離的中年夫婦到湖畔遊船河,中途遇上截順風車的不羈青年。原本打算是兩人恰恰好的週末航行,突然因為丈夫邀請青年的加入,變成看來顯得有點擁擠的三人行。全片雖然由開始到結束只見到三人一輪嘴講著波蘭語,各人的心情起伏與船上彌漫的猜疑氛圍,仍會隨著變幻莫測的天氣,為避雨被逼屈就狹窄船艙裡,相處距離縮小而增加情緒磨擦。帆船越遠離陸地,文明道德條例就越缺乏約束,人性理智也變得漸漸迷糊。最後代表青年現時擁有的唯一權力——刀,被故意掟入水中之後,兩個男人的全面衝突,立即就要在黑白分明的銀幕上一觸即發。

表面類似烏托邦的兩人世界,突然被來歷不明的第三者騷擾破壞,將會接一連三在六六年《Cul-de-Sa 死胡同/孤島驚魂》、八八年《Frantic 亡命夜巴黎》、九二年《Bitter Moon 偷月迷情》和九四年《Death & The Maiden 不道德的審判》中出現。主角不再似《公寓三部曲》裡一支公獨守空閨,每日胡思亂至神經錯亂變成瘋婆顛佬咁慘,任由魔教徒匿埋屋企淫亂到死人冧樓都無人理。凡是從《水中刀》浸濕個頭出來的兩公婆,不多不少都識得將私人恩怨放下,提起心肝站在同一陣線抵抗外來敵人,雖然有很多時候得到的結局都不是兩人想要的。

《孤島驚魂》假如不是心愛的女人受到侮辱,怕事軟弱的男人那會拿起強盜的手槍亂射?同老婆到巴黎度假的美國佬,驚覺拿錯行李箱到枕邊人無端端自空氣中消失,一連串打擊不但無令到他發狂爬上艾菲爾鐵塔跳下來《亡命夜巴黎》,美國人天生FBI特務基因更不斷在他身上變形,一夜之間普通平凡人榮升超級變種人,能夠憑著自己銳敏的觸覺溝到線人揪出真相,更誇張的是可以赤手空拳打敗敵人救出老婆,真不得不對基哥與Gerard Brach這對黃金編劇組合寫個服字。

在《亡》片開頭特別點名介紹的Emmanuelle Seigner,果然受到基哥關照而梅開二度。接著下來在這部結合英美法明星制作的《偷月迷情》,愛曼紐小姐早早就洗凈八月十五來陪情色作家Peter Coyote,關上房門點滿蠟燭玩又鞭又割的SM角色扮演。過了這麼多年之後看這部戲會發現,基哥選用的配樂也隨著早期曖昧的爵士樂,換成音樂排行榜上的流行歌曲,不難發現他是一位緊貼時代脈搏,電影題材朝多元化市場發展的導演。

在地球的另一面,身在南美離群索居的律師太太,有幸遇番當年虐待與污辱她的法西斯走狗之後,慣了以事論事的律師夫婦也趁著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齊齊夾口供將理智拋去大西洋喂鯊魚,然後再落手落腳綁架沒設提防心的光頭佬,夾硬將他軟禁在自家屋裡擊鼓鳴怨,私自昇堂重演屈打成招之九四年《不道德的審判》角色對換版本。

Saturday, October 3, 2009

冷血驚魂 * 魔鬼怪嬰 * 怪房客





近日獨霸娛樂版頭條位置的新聞,不是兩位男歌手相約蒲吧之後頭風突然發作,在午夜街頭竟然目中無人上演手持公物互毆事件。假如這種事件發生在青少年同擠之間,衛生官可以解為成長荷爾蒙激素過多,身理稍微苛負要藉行為暴力渲泄不安,事發因果大致上都可以叫一般人接受。以兩位當事人的年齡思維,加上已為人父的身份來分析,難道一路來有持無恐的男性荷爾蒙激素提早收工,分分鐘令人覺得不知所措(為)的更年期癥狀,趁當事人不清醒的情況下自願暴露?藝人長期的自欺欺人,只會令八卦周刊更著重加深誤會的報道,算了吧,還是講另一單可以撩起更大癮頭的新聞。

七十多歲老導演本來帶著歡慶心態從法國出發到瑞士領取「終身成就奬」,孰不知新鮮出爐的奬項無端端變成打死也不肯要的「終身監禁遺憾奬」,這麼出乎意料的結果,就連拍慣恐怖片的老人家都要揞住心口嗌「咪搞我!」這場牽涉國際外交風波的情理大戰,就看衛道人仕與眾藝術家將會如何操縱傳媒馬戲團,而Roman Polanski又會不會再一次成功逃離法律制裁?

與波蘭斯基的第一次接觸,是通過那部看了心理上會覺得不寒而慄的《Rosemary's Baby 魔鬼怪嬰》。記得那是很多年前的午夜劇場,從電視上看過的刪減版本,見肉或見血的見光死場面,當然不便出现在保守家庭大廳裡,趁天未黑就打銅鑼公開表演。不像現在的兩男埋身肉博戰,圖文並茂大喇喇出現在傳統日報紙面上,更不用說那經已滲透每家每戶的You Tube,奇人花絮任你點任你睇,無限時全天候在你眼前播放。科技隨著日新月異的步伐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到底是一線之遙,還是各自掃完門前雪之後,碰一聲關門回到屋裡繼續各自為政?人類用來墊底的思想畢竟是進步或退後,請你看過波蘭斯基的《公寓三部曲》,才慢慢說出你正確的答案都未遲。

六三年波蘭斯基離開了相對閉塞的波蘭,開始了周游列國般的創作生活。六五年《Repulsion 冷血驚魂》、六八年《魔鬼怪嬰》以及七六年《Le Locataire/The Tenant 怪房客》,紛紛以當時得令的大都會來襯托,它們分別有倫敦富貴美容院、紐約哥德式復興大樓和巴黎第十八區某座超齡危樓。有意或無意也好,故事背景不多不少都反映波蘭斯基身為異鄉客的同情心理處境。孤獨人面對疏離的社會和獨處狹窄空間的恐懼,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神秘隔閡、冷漠和猜疑,並由此衍生心理異化和瘋狂,是導演在這段時期不斷重覆拍攝的主體。

主體或者可以重覆,女主角卻萬萬不能。不似法國新浪潮的哥兒們,波蘭斯基無鎖定某位女明星,作為他的長期御用女演員或女友,而且跟他合作過的女演員,更是一個比一個靚。就拿這三部戲的女主角來說就好了,首先是身材樣貌都完美宛如芭比洋娃娃的Catherine Deneuve嘉芙蓮‧丹露、當時看來還相當順眼的Mia Farrow米亞‧花露,和自出道以来就一直靚到癡晒線無藥醫的Isabelle Adjani伊莎貝‧雅珍妮!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天使 * A



還未搭《Subway 地鐵》到《Le Grand Bleu 藍色大海》站之前,《Nikita》跟《Léon》已經一起約好要將珍貴無比的《Le Cinquième Élémen 第五元素》,送給上帝特別甄選的信使《Jeanne d'Arc》,希望聖女貞德能夠憑此遠古聖物,找到一些有關《Angel-A》的蛛絲馬跡。

自九九年告別由Luc Besson前女友Milla Jovovich出演的《Jeanne d'Arc》之後,盧貝松足足用了六年的時間來籌備與拍攝《Angel-A》。讓盧迷等到頸長又想八卦的,不但止是江湖佬這次想要賣甚麼藥,有份跟他一起站在塞納河畔又跳又唱的女藝人到底是誰?

睇慣的士車被拋在空中多過用來載客,或者視巴黎市民飛簷走壁如行公園般輕鬆的觀眾都知道,這些都只不過是盧氏有份監制,而不是他親自落手執導的戲。現在的盧氏年紀大了銳氣少了,動作慢了點也是應該的。這次他帶著一個城市漫游者的氣度,將信念交給一個名喚Rie Rasmussen的金發高佻美女為指南針,帶領一個從來不敢面對自我的小男人,在巴黎這座誘惑人心迷茫的城市裡,慢慢找出誠實對己待人的勇氣。

一則城市寓言,有點老掉牙的道德教訓,對自小在大都會長大挑通眼眉的人來說當然是無福消受,可是身負第七藝術包袱的大頑童就不是這麼想。見他頻頻說要打開心胸呼吸多點新鮮空氣,私底下無論如何都想著要拍一部能夠擺在藝術殿堂,用來走上神台接受行家膜拜的傳頌之作。

來自丹麥的女天使,酷似以前在新浪潮裡暢泳的Anna Karina,出身名摸兼演而優則導,零九年自導新戲《Human Zoo》不懂有沒有機會在這裡巡回演出?小男人Jamel Debbouze托賴《天使愛美麗》的關照,早已被本地觀眾所熟悉。善惡膚色分明高矮性格南轅北轍的設計,已經叫人心生期待會產生怎樣的戲劇性變化,加上可以「外景實地拍攝」,花慣小錢買享受的觀眾又怎会捨得錯過如此好戲呢?

全片黑白拍攝,一心要替日夜被五光十色籠罩的巴黎市,褪化到只容許彩虹光譜家族成員中,關係最疏遠意見最相反的黑白兩色出現。觀影動機少了窺看百變萬花筒的瑰麗繁藻,心思就會還原回到純粹欣賞美感的初體驗。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東邪西毒 * 終極版










第一眼看王家衛的新電影,一定會被戲裡出現的人物、故事、背景、服裝、音樂…種種象徵符號與鏡頭剪接的次序弄到自己眼花繚亂與精神游離。想細心慢慢欣賞這些目不暇接的藝術饗宴,非必要看它一次、兩次、三次…N次也無妨,只要你有足夠的閑情氣度,自眾人物用對白、獨白或自言自語訂造的弗洛伊德沙發,找到讓你自己情感對號入座的機會。

九九年無緣與《Ashes of Time 東邪西毒》相遇,錄像帶倒跟朋友借來看過。地下影片質地差,要怨也只好默認,王的電影仍屬於小眾。跟如今在康城踏紅地氈作首映,票房毒藥與導演明星的待遇,看在王氏招牌墨鏡面前,簡直是判如雲泥。

零八年《Redux 終極版》加插了驚蟄、夏至、白露、立春、驚蟄五個「節氣」的標題字幕,把影片分為五章方便梳理,並以張國榮回首的凝鏡作結,作為對他的懷念和致敬。

Tuesday, September 22, 2009

在布魯日 * 殺手沒假期



英國導演Martin McDonagh於零八年拍攝的《In Bruges》,黑色幽默圍繞著兩個情如父子的殺手拍擋,在背景幽美宛如童話的古鎮裡,被稱為比利時水城的布魯日展開。

Brendan Gleeson與Colin Farrell一老一少,老的冷靜深謀遠慮,少的一條腸子處事。兩人心裡都明白這次來到布魯日,並不只是當個普通旅客來度假這麼簡單,殺手的存在條件極度公式化————除了殺人或被殺,也可以自殺。身為殺手阿頭的Ralph Finnes,為了要捍衛專業殺手的名譽,不惜千里迢迢趕來布魯日,親自收拾還未完成的手尾。

阿頭的心情與時間,不會多餘到流連路邊的咖啡館,用來品嘗啤酒或者比利時朱古力。無添加任何情義調味劑的原則,管它是一支剛發射子彈正熱乎乎冒著烟,或令人感到比死更冷的手槍,才是阿頭最樂意把它放進口裡的蜜糖。

三人加上一位底細來歷不明的女子、侏儒、打劫旅客的光頭男、旅店老闆娘還有幾個無辜被牽涉的旅客,在這場看來跟外人毫無關係的殺人游戲裡,命運女神將一一替他們重新洗牌。

* 布魯日是比利時的荷蘭語區古城,荷蘭文自稱Brugge,是「橋」的意思。在二零零零年,歷史城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Sunday, September 20, 2009

慕雪德 * 温柔女子 * 夢者的四个夜晚 * 不忠女人 * 狂人彼埃洛







近日扮足秀才不出門匿埋屋企同布烈遜、查布洛、高達、雪浩、法斯賓達、布紐爾、褒曼、寇比力、阿基…顛倒糾纏不分日夜,胃口突然變得比餓鬼還要來得特別恐怖,恨不得如虎似狼將他們一個個生吞活剝,方能報仇雪恨當日給人營養不良的面黃肌瘦樣。

首先是羅拔‧布烈遜(Robert Bresson)的小蒼蠅《Mouchette》,每次只聞《慕雪德》之名而不見其身,現在終於有機會聽到看其芳踪,怎不叫人開心到可以即席表演地上打滾呢?接著還有《Un Femme Douce 溫柔女子》的聲音,某日給布烈遜聽到之後就立即將她納入門下,讓她擔任布式獨一無二用眼神表達情感的活招牌,而且這還是杜明妮‧珊黛(Dominique Sanda)初登銀幕之作,驚艷程度絕不輸給天王有沒有結婚生仔這種霧水新聞。一天到晚憎某小姐到牙痕痕都沒機會一親天王芳澤的粉絲,建議快快趕去看《Quatre Nuits d'un Rêveur》,瞭解《夢者的四個夜晚》原來是這麼渡過,自我或者會減少一些痛楚,大我可能會增加多些快樂。

法國新浪潮導演克羅‧查布洛(Claude Chabrol)和高達(Jean-Luc Godard)哥兒倆正為自己的作者電影努力製造波濤洶湧之外,也忙不迭從岸上拾起含著泥沙的貝殻,自它口中取出一顆顆璀璨耀目的銀幕珍珠。在公可以用來填補觀眾貪婪的慾望並提高票房收入,在私像Stéphane Audran和Anna Karina兩位大美人,之前都是因為拍過兩位才子的戲,一部接著一部的,慢慢從御用演員的身份而改成名正言順的太座角色。查布洛與高達駕馭攝影機的技術是有目共睹,只可惜倆人贏得了江山卻輸掉了美人。奧當做了十六年查布洛夫人之後也隨著《La Femme Infidèle》裡的《不忠女人》蟬過別枝。卡蓮娜也不知道是不是跟《狂人彼埃洛》混得太久而要轉移陣地,《Pierrot Le Fou》的愛情挫敗,就是見證她與高達從最初熱戀,到最後離婚收場的結局。

Sunday, September 13, 2009

第66届 * 威尼斯電影節

Golden Lion for Best Film
Lebanon by Samuel Maoz

Silver Lion for Best Director
Shirin Neshat for Women Without Men

Jury Prize
Soul Kitchen - Fatih Akin

Special Lion for Work Achievement
Jacques Rivette

Coppa Volpi for Best Actor
Colin Firth for A Single Man

Coppa Volpi for Best Actress
Ksenya Rappoport for La doppia ora

Marcello Mastroianni award
Jasmine Trinca for Il Grande Sogno

Osella for Best Script
Todd Solondz - Life During Wartime

Osella for Best Technical Contribution
Sylvie Olivé - Mr. Nobody by Jaco Van Dormael

Luigi De Laurentis Award - First film
Engkwentro by Pepe Diokno

Thursday, September 3, 2009

Juno * Jumper




千禧年十六歲少女思想是進化的。自動獻身給一起夾band的鄰家少男,初試雲雨珠胎暗結後不會慌失失如拜神唔見雞般發晒茂,IQ會自動冷靜飲好多橙汁谷尿多番察試負負得正之後,EQ才安然走去跟老死商量要怎樣處置突來腹中肉。

千禧年十五歲少男思想是退化的。突然發覺自己擁有可以從甲地瞬間移動去了乙地的超能力,之後只識得利用它來打劫銀行、買靚樓住、到處溝女和不用給錢搭飛機之外,IQ與EQ加埋起來肯定不會好過任何一位五年級小學生。

Juno三口六面就將事發的前因後着,與父母和身邊的人交代清楚,頭腦有多聰明,口齒就有多伶俐。劇情跟著天天長大的肚皮一起發展,日子過得有板有眼,更難得待人處事依然光明磊落。為了更好的將來生下孩子交託養母撫育,學問繼續研究吉他仍然照彈,春夏秋冬就這麼過去了。

Jumper大半段一直圍住男角要對女友講或唔講出真相而做戲,扭擰到認真連老人院都唔收。角色思想要靠墻上貼滿游列世界各地的照片來表白,是背後的風景給了他自由與存在感,而不是自有的瞬間移動能力,將他的視野與知識領域開拓到另一更高的層次。追捕男角的Roland更加離譜,手持證件無法無天到大喇喇視眾工作人員若無睹,出入案發地警局刮料帶架罉抄家,比靜雞雞玩移動更加有堂皇理由而為之,不得不佩服捨得放棄筆耕而淨靠放牧天馬來作古仔的編劇。

《Juno少女受孕記》是加拿大導演Jason Reitman自零五年的《Thank You For Smoking》搞大香烟市場之後,經過兩年湊埋同鄉新生代言人Ellen Page與Michael Cera,再拍出一部令人側目之作。尤其是戲裡人仔細細頭腦卻一點都不簡單的Ellen Page,啃完《Hard Candy》再來玩未婚產子,角色創造與演技更是時與日進,真叫人期待下一部她與Marion Cotillard同台鬥戲的《Inception》。別忘了倆人曾經於零八年同時角逐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奬項,斗不過Marion扮演的小雲雀但雖敗猶榮。以她目前的年齡來講,還有大把時間與世界正等著她來撈呢!

一看《Jumper越空行者》的華文名字,就知道翻譯特意要人記得男角Hayden Christensen,是《星球大戰:前傳》系列裡的天行者。其實記不記得又有乜所謂,至緊要記得熄燈之後別浪費時間考驗你發亮的眼睛,去用心觀察此君臉上的表情到底從(?)移動到(!)之間有何不同。乖乖,還是疊埋心水去研究戲裡不時閃出的風景,當它是一部活用CG來拍攝的旅游紀錄片,大腦暫時放假八十八分鐘就算了。要死硬一邊頸追問戲裡的角色為何吞吞吐吐大半段,都講不出貓捉老鼠的真相到底是乜,那請你看看導演的名字就應該會明白,曾經拍過《The Bourne Identity叛諜追擊》的Doug Liman————現在想後悔都來不及了。

Monday, August 31, 2009

回味 * 浪漫片段

以下是迄今令我回味幾番的電影浪漫片段,排名「絕對」不分前後:

(1)Out of Africa,1985:男女主角一起乘滑翔機飛越無數火紅鶴之後,萬里穹蒼下心有靈犀一起牽手表達“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此情此景此刻配上John Barry扣人心弦的編曲————難忘。



(2) Superman,1978:超人與露薏絲示範人間罕有的雙人飛約會,由Maureen McGovern唱出專誠為女主角度身定做的Can You Read My Mind。女主角明明畏高但又興奮到合不攏嘴,處處要超人貼身黐實攬住唔放的肉緊樣,真過癮。幸好那晚天公作美雷公放假,省了本該有的翻雲復雨戲段,不然被毛都未生齊的黃口小兒看見,一定會誤解“在天願作比翼鳥”的純愛意義而要抱憾終生的。

(3)Un Homme et Une Femme,1966:女主角想著以往跟丈夫在巴西一起度過的甜蜜時光,隨著Pierre Barouh感性又詩意的嗓音唱出Samba Saravah,真懷疑還有誰能夠抵得住法式浪漫而不要墜入情網?



(4)小親親,2000:搭的士去機場時聽見無線廣播傳出Rosemary Clonney的歌聲,聽聽竟然是死對頭特別點唱給將要移民到國外的意中人。無端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裡頭一定有最深情的祝福————I Wish You Love,果然。



(5)花樣年華,2000:穿著曲線玲瓏旗袍的女人與西裝骨骨的男人,拘謹又含蓄的,隨著樓上窗口傳來Yumeji圓舞曲的旋律,緩緩走著去後巷的樓梯來回上落。眉梢眼角隱隱浮現似有若無的忐忑,在懷疑著下次還會有這麼巧合再度遇上?出街買餛飩面也可以同時擁有華麗與蒼涼的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6)À Bout de Souffle,1960:Martial Solal夢幻似的New York Herald Tribune旋律,加上男女主角漫步於靚爆燈的香榭麗舍大道,一句講晒————it's magic!



(7)The Piano,1993:想要走出幽閉與孤寂的蠻荒大地,讓長期被禮教緊緊束縛的心靈,重新得到愛情的滋潤與解放、除了需要擁有跨時代的過人膽色與敢愛精神,始作俑者竟然是你最意想不到並時常把它擺在角落的——鋼琴。那台不會開口說話,卻可以發出行雲流水般悅耳的音符,能夠降伏莽漢並讓他醒覺身邊原來有一個,正在默默期待幸福降臨的啞女人。

(8)Something's Gotta Give,2003:想像臨老入花叢到底是怎麼一幅畫面?老歌團The Flamingo主唱的I Only Have Eyes For You,讓一對過了適婚年齡的老年男女重新找到心中至愛。無論是否生得似傳說中的野獸與美女,只要學學法蘭西人瀟灑的講句「C'est Si Bon!」一切壞的也都變成好了。

(9)Vertigo,1958:除了靚人靚景、神秘懸疑、愛情戀物、心理宿命和疾病謀殺共治一爐的劇情將我迷到暈陀陀之外,舊金山城中城外美不勝收的風景線亦是讓我百看不膩的原因之一。



(10)Cashback, 2004:假如幸福可以永遠停格於那一秒…

Tuesday, August 11, 2009

S.G. * Coming Soon...



www.gainsbourg-lefilm.com

Wednesday, August 5, 2009

送行者 * 禮儀師的樂章



假如不是因為本木雅弘(Motoki Masahiro)或者広末涼子(Hirosue Ryouko),你認為本地觀眾會不會留意這部電影?假如沒有拿下奧斯卡外語片獎項,你說會不會有發行商肯花大錢買獨立片商出產的影片?況且故事又是圍繞著死亡與「納棺師」這麼偏又冷門的職業,情況就有如見過鬼怕黑的廣東人說:「多謝夾唔該,好行夾唔送。」可是偏偏這部戲的主體,就是要你去認識與懂得感謝(像日本人那樣向前彎腰九十度),那位可以在家屬眾目睽睽面前,仍然手不抖氣不緩帶著百分百專業精神,替大體洗身、著衣、化妝,讓死者帶著美麗與尊嚴入殮的「納棺師」(送行者Okuribitoおくりびと)——屬於葬儀社另外委託的分支,也是日本風俗相當獨特的一環。

不排除起先是帶著文化獵奇的意念來看戲,但導演瀧田洋二郎就是有本領把可能一致認為可怕噁心的題材,很有技巧地讓觀眾從獵奇變成動容,也順便除掉喪葬禁忌的負面形象。適其逢時出現的幽默感,不但讓男主角慢慢調適現實中突如其來的失落:從樂團解散而失業的音樂家,回到家鄉誤打誤撞成了不怎麼被彊板觀念接受的納棺師;從開始被逼免其所難到認知這份工作的價值之後,還要面對妻子與老朋友得知後的排斥;沒有豁達的老闆、女同事與幾位老人家在身邊默默給於知心的開解與鼓勵,這一路走來說真的並不是那麼容易。難得男主角肯擬定決心堅持信念到最後的大覺大悟,也終於為糾纏自己多年的心結打開出口,並完善處理自己生命記憶中最難解的親情糾葛。

用戲裡的處境對照時下現代人的精神狀態,很多時候都怪自我太過敏感與自覺到了無論對自身或環境,有太多的理由來自圓其說、推搪、埋怨、批評、潤飾…沒完沒了。何時才能破除我執,回復見山是山的境界,除了需要有大智慧,擁有足夠的勇氣與坦誠面對自己與別人也很重要。戲中不斷提出生命並不是一部從開始就是要等待結束的故事,死亡只不過是到達另一個世界的臨界點,並不是生命完全結束的終點;對悉數出現於路途兩旁的風景,又應該用甚麼心態去對待?看見男主角用兒時的迷你大提琴輕輕奏出傳頌彌久的《平安夜》,再看看年過半百鰥居的老闆與愛泡茶喝的女同事,臉上浮現的表情是那麼平靜詳和,誰說迷你大提琴就不能夠奏出好聽的樂章?

Sunday, August 2, 2009

Tron * 電子世界爭霸戰



看見蘋果的電影預告片網址上出現一個似曾相識的T-R-O-N字,喉嚨立即痕到有如失控的粉絲般尖叫!你要是沒有看過玩過由‘啊得你’Atari研發出來的碰碰彈子台(PONG)或爆破彗星 (Asteroids)就不會明白,第一次用Joystick來玩電子游戲會是那麼令人開心到笑口噬噬;況且名字又取得這麼貼切,飯後揸住支棍來玩真是快樂過做神仙,不但令玩家全身上下跟“頭”字有關的器官,完全爽到局部麻痹孿埋一堆之外,最後濕不濕當然是閣下私人手掌的事,一切與電視上到處出游搵士多啤梨香蕉吃到擒擒聲的“餓鬼”無關。

平時懶得用Widget裡面設有的計算機,今次難得心血來潮拿出來按一按,真是不按不得已,一按就嚇到眼都突埋。以劃时代科技產物——電腦為題材或用電腦技術制作的里程埤電影《Tron》,自八二年到現在這部將要推出的續集《Tron Legacy》,竟然已經相隔足足有廿七年!荷里活的後知後覺淪落到如此萬劫不復的境界,真有本事令我這些鞭長莫及的業餘粉絲,可以把心一橫趕搭下班機飛到片廠,揪出該死的幕後黑手兼擘大喉嚨小小地質問,為何狠心將當年一顆耀眼的珍珠,捨得埋在一堆扭來扭去又縮大縮小之後,依然是一坺會令人見到就立即反胃的爛銅爛鐵之下?連不怎樣講人性(故事)的《星球大戰》,都已經不分前後把需要交代的大話講到好似《星空奇遇記》裡面的太空船咁,可以Warp得幾遠就可以得幾遠,你重企喺度等乜?

廢話少說,七十年代中期Steve Lisberger與他的生意合夥人拿住劇本到荷里活碰運氣的時候,華納、米高梅與哥倫比亞都一致對他耍手擰頭。專吃古後不化的老財主齊齊認為,青少年終日沉迷於電子游戲已是不濟,那還敢得罪他們的衣食父母,花大錢來拍如此題材的電影來砸自己的票房?幾經轉折來到八零年,SL決定將劇本推薦給當時有意投資比較大膽創新類型電影的迪士尼。結果買賣倆方一拍即合,之後創造出來的票房奇跡,就連一向獨霸動畫市場的米奇老鼠也都始料不及。至今戲裡仍然令人印象深刻震撼的場景包括飛車追逐,其中轉直角彎、車後拖曳長長光影的視覺效果,已經成為該電影最經典的畫面以及最後邪不勝正,讓電腦世界的燈光逐漸轉換顏色等等,都是後來許多電影仿效的對象。歷史講完,先來看看即將推出的影片到底有甚麼綽頭:

迪士尼將會斥資三億美元打造影史最貴電影之一的3D三維立體大片,並先早於ComicCon動漫節上公佈了正式片名與片頭設計。故事主人公是廿七歲的Sam Flynn,他是前部戲裏男主角Kevin Flynn的兒子。為了尋找失蹤多年的父親,也和女友一起進入了電子格鬥遊戲中,然後見到了在這個“電子世界”生活了廿五年的父親,之後三人共同展開一段生死大冒險。該片由廣告導演Joseph Kosinski執導,預計於二零一零年年尾上映。今時三億美元跟之前《Tron》的一千七百萬美金制作資金來比,真是應了那句“牛髀同蚊比,簡直無得比”,也可以想像米奇老鼠不怕對住大白鯊咁大個口,完全都是為了今次全球票房的收獲,懷有多麼狂大的野心與決心。粉絲有時講起心頭愛起來,都不是任何IQ、EQ、QQ、阿Q或實Q可以理解。為避免自以為是被人詬病,講有個花痴賣花不停讚花香,帶著順手查的心態上網找超級影評達人的個人網頁,睇有冇為《Tron》留下咩口水印。搜查出來的結果也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已過了四分一世紀的影評,依然分毫無損從電腦視屏中顯示,看來從今天起,除了吃,我真的要好好對待另外這一粒電子蘋果咯。

*由Roger Ebert寫有關八二年《Tron》的影評,請連接: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19820101/REVIEWS/201010350/1023

*餓鬼或吃豆人(Pac-Man)是電子游戲歷史上的經典街機游戲,由Namco開發並由Midway Games在一九八零年發行。

Sunday, July 26, 2009

V怪客 * 為我哭一條河




下雨的周日清晨,起身泡杯咖啡坐下,突然想聽帶點爵士風格的歌曲,來配合這個甚麼也懶做的天氣。打開桌上的蘋果翻看iTunes,試著找一些跟“雨”有連系的曲目。不須一秒,舊雨就像剛認識的新知一樣,大珠小珠悉數把整個視窗添滿。一邊看著密密麻麻的小雨點,一邊想著曾在何時跟它相遇?是因為太多而記不了,仰或太習慣它的存在,瞭解它其實是自然現象之後,反射動作變得那麼利落,撐著雨傘穿上雨衣,雨水再怎麼滂沱如注,天空總也會有放晴的一刻,心想…可是外面的雨依舊下著,好像一個被人拋棄的怨婦,一直不停地苦苦哀求哭訴,汩汩不斷流下的淚水,她也會相信終於有那麼一天,足以積少成多匯為滾滾河流麼?於是快快按了Julie London唱的《Cry Me A River 為我哭一條河》,讓她逐字逐句將昨日愛的傷痛,化為低沉慵倦的聲音,在涼透了的空氣中傳來…對了,記得這首歌也是V怪客的心頭愛。在未來二零二零時空裡,同樣的歌者與同樣的歌曲,偷偷被匿藏在陰暗幽靜的影子密室裡,已經連續分不出多少個白晝與夤夜,把承載悲傷流淚不止的河流,蛻變成為一連串精心設計之復仇行動。也許,最後活得比負心人更好就是最佳的療傷,那幾聲自曲尾逐漸消失的反復訴求,彷彿也學會戴上那張堅硬無比的面具,用夢也該醒了的語氣說:「And now you say, you love me…well, just proof you do! Go on and cry me a river, I'd like to see you cry a river,cause I'm tired of crying over you…」

* 在Verve Remixed, Vol. 4的專輯裡,由Dinah Washington唱那首《為我哭一條河》,經過當紅DJ重新混音制作成為“Truth & Soul Remix”版本之後,經典閃現另一種更丰富的戲劇性效果,簡直叫人聽了欲罷不能。

Friday, July 24, 2009

69樂章 * 我愛你,我並不




從報章得知音樂教父將會發新片,專輯名稱叫做《69樂章》,讀了心裡不禁暗喜之餘也替他感到擔心,感覺就似路德的孖生細佬——道德,忘記睇掛住「內有惡犬」警告牌的郵差,急着要去按這麼曖昧的數字門鐘。果然不出所料,神經特別敏感的娛記就似被他故意撩落的蜜蜂竇,眨下眼就攞住成大堆麥克風如黃蜂尾後針大隊“嗡”聲洶涌而至埋身向當事人猛蟄,勢要以毒攻毒將周身痕無埞搲的音樂教父逼供,為何非要取如此性暗示強烈的專輯名稱。眼見音樂教父臉不紅氣不緩,似足姜太爺就快釣到大魚般,對著一班還沒破處的童男貞女,循循善誘的說起他跟69的啓蒙與關係:

(一)誕生於1969年——經過六七十年代音樂洗禮的資深歌迷應該唔會唔記得,除了認識會著西裝結領呔彈吉他打鑼鼓的披頭四,唱搖滾樂會令粉絲喉嚨大開扯出底衫褲尖叫之外,有朵英國玫瑰也曾橫渡英吉利海峽成功登上歐洲大陸,一起與亦師後來亦夫的護花大使Serge Gainsbourg同台同床唱了《Je T'aime… Moi Non Plus》之後,連一向以自由—平等—愛的宣言立國之法蘭西,國內電台上下掛住的三色旗也紛紛聞之色變,高層不用請法官過堂就立即判佈禁播令,封殺淫聲褻語入侵窗明幾凈的中產階級廳堂。好玩成性的兩人當然明白年輕人最喜歡搞甚麼派對,一於提起心肝讓可以增加知名度又賺大錢的水喉繼續長流,淋淋聲再下一城推出《69, Année Érotique》,不懂當時保守派人士聽了會不會流鼻血不止而一命嗚呼,馬家輝說過在那年做愛叫高潮的聲音肯定會比其它年份來得特別大聲。假如無記錯,印象中的音樂教父蠻喜歡拿自己的父母出來炒新聞,出道時話自己來自演藝世家、後來又被兩佬逼婚…現在連他們當年的威水性史也毫不避忌講出來,開口埋口都只是關起門來一家親的宣傳伎倆,他到底是不是一個全天候足不出戶的典型宅男?

(二)69的日文發音又和“Rock”(搖滾)相同——你看你看,連這也要搞上講話旮旮聲不停的蘿蔔頭。看來為了要跟吸金如吸氣般輕易的F4瓜分蘿蔔市場,管你是真的假的ABC,多多少少都要學人家懂得怎樣啃蘿蔔才是最真的。蘿蔔頭聽69可能會搖頭晃腦口舌會咿啊咿啊喐番幾下,跟平時聽到的69沒甚麼分別。把同一張專輯帶到鄰國例如不遠的香港或以廣東話橫行的市場發行,我可以想像音樂教父聽到以下的對話之後,會不會重新考慮改改專輯的名字:

左一句:喂69兄弟,你聽咗《69樂章》未啊?
右一句:未啊69細佬,乜69音樂來㗎?邊個69佬咁喜歡玩69,隨便學人按埋咁個69名㗎?
左一句:聽講呢個《69樂章》就快要提名今屆金曲奬,特別安排頒發的最佳69專輯添!
右一句:哇〜認真69,69萬歲!

其實也沒甚麼好大驚小怪,把69換成搖滾就一天都光晒!

(三)所屬巨蟹座的符號——乖乖,這也是理由?發片銷售量假如可以開個滿堂彩,音樂教父不用親自承諾粉絲甚麼,唱片公司老闆也會自己脫褲開香檳慶祝酬賓。只不過市場反應若沒有預期般好的話,音樂教父就要准備洗定個八月十五,坐著等高層掟緊大石責死蟹。通常越是體積大的生物,死狀就越有機會似一坺被車輪轆過的牛屎,可以講得出有幾慘烈,真實情況就有多慘烈。事實唱片市場再怎麼不濟,每當音樂教父發片都會引起廣泛的關註,並獲得眾多獎項和好評。為配合這次以三年時間來做一張以band sound(樂團)為基調的搖滾專輯,他更標棒自己為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窮鄉坤,是個出了名貫徹浪漫精神理想主義擁護者,為贏得騎士榮譽與貴夫人的青睞,願意變賣全部家當率領愚僕與笨驢從象牙塔裡走出來,一起到現實世界裡去鋤強扶弱。看著圖裡白白凈凈的音樂教父不辭勞苦孭住一大堆雜物,假如眼花沒見到那支木吉他,好有可能覺得他似啱啱給契家婆踢出屋無地方瞓的午夜牛郎,多過為了要尋找靈感而被逼要到荒山野嶺找同人夾band的音樂創作才子。查實很瞭解音樂教父要從時下被“音樂人”、“小豬”與“蝙蝠俠”霸占的音樂市場,為了做更明顯的產品區隔而不得不自詡為堂吉訶德,其勇氣與行動無非要向粉絲保證,他雖然沒有砸錢買榜的雄厚背景,但同時擁有發音准身材又弗的先天條件肯定是前三位不容置疑的硬實力。

音樂教父在每張專輯中(精選專輯、EP除外)都有一首歌為「老歌新編」的慣例。希望今次唔會畀我機關算到將是前面提過的SG名曲,搞搞從新編排混音之類的致敬歌曲就好。很多西方樂壇猛將早已經玩過這些花樣技巧,而且成績是好到令人覺得耳目一新之外,更讓人不得不佩服SG當日獨樹一幟的音樂創作魅力。不妨就試下《Monsieur Gainsbourg: Revisited》,包你聽到《I Love You (Me Neither)》時就會帶著呻吟與喘息嗌————“No,don't stop… no!”

* Serge Gainsbourg於七六年拍攝了由Jane Birkin與Joe Dallesandro主演的《Je T'aime… Moi Non Plus》。

Saturday, July 18, 2009

柳媚花嬌 * 洛城少女




讀過一篇影評開頭劈來的第一句話就是:IT’S HARD to imagine a film that achieves such orgasmic pleasure as 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那IT’S HARD還用了大字體兼粗字體,擺明驚死無人知講話的除咗聲粗字粗條頸硬之外,我敢寫包單作者一定是個行路腳擘擘成日用尾指挖鼻屎的麻甩佬!哦對不起,我爸老人家七早八早痰上頸就是這個模樣,不吐真是不快。看到好好一部電影竟然給麻甩佬糟蹋,偏偏它又是我的心頭愛之一,喺粉絲就當然會義憤填膺立即兩肋插刀為導演撐台,且慢…經過長期深呼吸訓練來控制情緒波動之後,跟著再慢慢拿出我爸的老花眼鏡來細讀上面幾行字,才發現其實我媽時常話我自己眼大睇過龍是對的。作者要用這麼重的語氣只是想表示,真的很難想像有這麼一部電影,可以令觀眾感覺似做愛達到高潮般爽…相信粗是粗了些,爽到控制不了嗌出來的那一聲(或幾聲),假假地百分百之中應該有幾成是真的吧?

先不打自招聲明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並不是甚麼艷情風月片,更不是咸濕佬一邊烟起排牙一邊流口水看的春宮片。第一次看到如此戲名,也很難怪觀眾不會產生不必要的遐想。洛城少女一年四季到處滿街跑,你又怎能叫正常男人捨得不把養眼風景由頭睇到落腳,反而好似大聲公遠遠看到枝盲公竹還沒走過來,把口會突然粒聲唔出就急著往角落頭閃?不再賣關子了,還是讓我早早揭開這兩位少女的謎底吧。猴擒的觀眾一定會被濕到不能再濕的座位弄到坐立不安…你睇你,無端端又想起遠在加勒比海的拉丁人肉馬達,他至叻只不過流汗流得太厲害而周身濕晒之嘛,你又何必要學他喜歡將八月十五扽來扽去,勢要搞到自己揮汗如雨拿苦來辛?乖乖,還是坐下來看電影最好。

法國新浪潮導演Jacques Demy於六七年拍攝的音樂歌舞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柳媚花嬌/洛城少女》,雖然知名度大大不及之前的《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秋水伊人/雪堡的雨傘》,但若要我從兩者中選出較喜愛的一部,我會選日日無處不飛花的洛城,多過晚晚溚雨擔遮的雪堡。Gene Kelly在《萬花嘻春》雨中唱完歌之後都識得搭機飛來洛城找美女,唔通你重傻到要日夜跟纍贅的遮柄拖手仔?像生活在特意被設計好的幻想國度裡,演員個個三口唔埋就出口成歌,行路唔帶眼都因為個個快樂似神仙般,隨著Michel Legrand充滿動感的即興爵士節拍在空中曼舞,果真要從雞蛋裡挑出骨頭來的話,唯有向故事的母體落手——緣分。年輕男女為了結識夢想意中人,或中年男女希望能夠彌補遺憾重拾舊愛,大家各自在街角的音樂店、廣場旁的咖啡室、嘉年華會…兜兜轉轉玩足幾日愛的迷藏之後,還不能確定他們是否會有大團圓結局,被看慣帶有特定時代氣息的百老匯歌舞劇的戲迷,一定二話不說就在戲院裡躉腳大聲呼喝要求回水的。作為《秋水伊人》的姊妹篇,導演不但在電影裡頻頻投下色盲邱彼得的愛情炸彈,更將個個演員炸到內臟外表比彩虹更繽紛,會走動的演員和不會走動的佈景統統一律無條件靚爆鏡。除了有意向百老匯歌舞劇或演員致敬,例如序幕的團舞《西城故事 West Side Story》、Gene Kelly的成名作《An American in Paris 花都艷舞》、雙生姊妹角色就是《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紳士愛美人》裡Jane Russell與Marilyn Monroe一樣,導演似乎更加有意加入一些優於這些歌舞片的藝術元素,致使今天的觀眾看這部電影時依然難掩意外的驚喜。

近來非常喜歡聽Jason Mraz的《We Sing, We Dance, We Steal Things》專輯,在無可限量的創作世界裡,全部歌曲都充滿著奇妙與趣味感受的旋律。JM一方面帶來了流行音樂的愉悅與快感,一方面又流露出流行音樂的活力與真誠,就像導演在《柳》裡帶來的訊息一樣:有時您必須做的所有是唱歌,跳舞,並且首先————愛。

Thursday, July 16, 2009

拜托 * 别告訴任何人



Jeff Buckley生前唱紅了兩首口水歌,一首是Leonard Cohen的Hallelujah,另外一首就是Nina Simone唱的Lilac Wine版本。曾向友人借過專輯來聽,可惜粗心大意的我只一味集中火候煲Hallelujah,誤將陳年美酒Lilac Wine當火水放在陰涼地窟裡自生自滅…記得那時在靠海小鎮學習的時候,上達我的老屋主下至輩份低的小朋友都知道JB這位歌手,看來他在南半球的受歡迎程度,遠遠超過自己北半球的家鄉。說實話JB並不是那種令我會自動跑去唱片行找來試聽的歌手,不是因為他沒有很好的外表包裝或歌喉太爛,原因是他唯一錄制發行之Grace專輯裡面的曲名,很不可思議的都跟生離死別有不少因緣,跟我提倡享受陽光的快樂主義有非常大的距離。例如Grace(讓我想起在喪禮時常唱的Amazing Grace)、Last Goodbye(離別最佳k歌)、Hallelujah(教徒喜怒哀樂都會用到的普通話)、Lover, You Should've Come(死鬼,你應該早來)、Corpus Christi Carol(拉丁耶蘇肉身,也是剛走的花拉科茜誕生地)、Eternal Life(最明顯了吧?)…不過這可能全都是我一廂情願的猜測罷了,上面提到的歌曲除了CCC之外,其他歌曲的節奏都算相當明快,只不過JB英年早逝又去得那麼意外(離奇溺斃),Grace專輯就好像他預先知道要離開時,快快寫下與塵世告別的輓歌全集。

Guillaume Canet於零六年根據Harlan Coben同名百萬銷售小說拍攝的《Ne Le Dis À Personne/Tell No One》,讓我見識到François Cluzet的深情熟男魅力之外,還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英國玫瑰Kristin Scott Thomas,不但把難搞的法語說得琅琅上口不得已,並破天荒把純情外衣丟入塞納河之後,赤裸裸在片中飾演見到女侍者就色眯眯的女同志!其它演員如François Berléand以及Nathalie Baye雖然演的都是綠葉角色,但老姜就是有本事抓住你的眼球不放,專注的程度就是連細微的小動作也不放過,把原本朝直線發展的故事愈看就愈有吸引力。男主角就像所有希閣治先生戲裡的主角一樣:明明知道這些罪案不是我幹的,為甚麼所有不利的證據都是指向我?男主角要查出愛妻逝世八年後的死因之外,很多接二連三之後發生的疑案都跟他有牽涉,使得百口莫辯的男主角有必要立即展開時間賽跑,並且是帶著逃犯的身份跑,不斷往找出真相的中心跑,愈快找到它就愈快可以還自己一個清白…在還沒搞清楚舊的疑團時,新的疑團又不斷涌現,焚心如火的男主角搞到觀眾也跟著他急如熱鑊上的螞蟻團團轉。不過跑也好急也好,千萬別只是張大眼睛瞪著銀幕看,身體向外生長的器官,例如也是長有軟骨的————雙耳,也應該戴上來聽聽戲裡由Mathieu Chedid全權負責編寫出色的配樂,還有很多插曲如Otis Redding的For Your Precious Love、Groove Armada与Richie Havens合作之Hands of Time、U2名曲With or Without You都恰如其分用來帶動故事情節。最後找來襯托深情男主角獨自承受的哀傷,與再也沒有機會跟愛妻分享的美好回憶,就藉JB用痴情歌喉慢慢揉出的Lilac Wine來渲泄吧!

聰明的你當然會問為甚麼非用Lilac Wine不可,Rose Wine不是更加浪漫纏綿悱惻嗎?是的,玫瑰花一直是愛情最佳代言品,隨便任何一家花店都可買到,問題出於買花也要瞭解它的顏色是代表甚麼意義。送花者不分青紅皂白就將玫瑰花送上,無辜自招不請之罪輕則會惹來收花人的白眼,重則有如提早親手將剛滋生的愛苗扔進焚化爐,辣手摧花的結局應該是連渣滓都撈不到。住在熱帶地區的太陽子民,除了被逼要忍受常年如夏的燜蛋天氣之外,大自然也似乎特別懂得體諒而長出各種大量鮮甜多汁的熱帶水果,不分季節提供人們解暑降火滋潤恢復生氣。相對於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雖然水果來去總是那些蘋果鮮橙葡萄春梅蜜桃,還有一大堆跟紅莓有家庭關係的雜莓,那裡的鮮花品種繁多氣味馥鬱色彩鮮艷,可不是普通單瓣大紅花和吃得下的椰菜花能相提並論。因為花多,西方的花神在分花撥柳時也特別用心機搞出很多花名堂,方便游花園的花痴花旦不會進錯花園摘錯花之外,又擔心忙著採花的在花團錦簇裡聽了太多花言巧語後,逐漸迷失自我誤與前朝商女隔江對唱後庭花,那就太好笑了。回到正题,Lilac——丁香,維基百科裡這麼說:在法國,“丁香花開的時候”意指氣候最好的時候。 生日是五月十七日或者六月十二日的人的幸運花是丁香花。 在西方,該花象徵著“年輕人純真無邪(白丁香)和初戀(紫丁香)”。那麼用純真與初戀來釀製的酒又會是怎樣的滋味?真情就藏在Lilac Wine的歌詞裡,請用心去慢慢聽和細細品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