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眼圈》是導演蔡明亮依「魔笛」題目替維也納慶祝莫扎特 250 周年誕辰記念所拍攝的影片之一。宣傳海報上面那行英文戲名的書寫字體,看一眼就知道它出自於戲裡的地域與文化。然而是什麼原因採用這張圖片和戲名,就讓導演用戲裡的故事來解開這個疑團罷。
在出席人數不錯的交流會上,導演跟御用男演員李康生向群眾打招呼介紹解釋這部電影時,我突然有種錯覺好像剛剛才發現原來他們師徒倆也會有這麼多話可說,不似戲裡的主角與對白,逕自沉默無言兼無語。
故事圍繞著男外勞、失憶流浪漢、老式傳統咖啡店老板娘和女傭,噢,還有老板娘那個躺在床上呈植物人狀態的兒子。地點,就像導演在其它戲裡用來襯托故事的某個城市背景,你愈覺得它好像是你正在居住與熟悉的地方,你愈會覺得它的陌生並發現有許多角落原來是你平時走過,但都一一被當作盲點而遺漏在趕往下一個目的地的步履中。
現代人的冷漠感,非關地理經緯度的位置,一律似城市中快速聳立的摩天樓,聚攏狹窄往上延續呈直線發展,樓數越高越多,愈能顯示文化的進步與生活繁榮的面貌。跟這背道往相反方向走的,是那位喜歡用內心攝影鏡頭來凝視、關注記錄、並且擁有敏感度如地平線般廣闊無垠的導演,惟希望使用極端緩慢的影片節拍、接近默片氛圍的方式來提醒現代人,原來匆忙和喧囂這些無為東西是可以暫時被擋在戲院門外。人群之間最需要但久已被忘記的關懷基本動作反應,是可以透過戲裡這幾位身份地位都不重要的邊緣人物,重新在他們簡化和毫無掩飾的心理與肢體表演裡獲得。
期待,是導演在交流會上提出並希望出席者明白它的字意之外,也可以用它作為一種將會觀賞一部「好」電影時應該預先懷有的情緒。是的,我們會很期待,也希望唯利是圖的發行商能夠大開方便之門,讓我們有更多機會觀賞好電影,那真的就是普渡眾生而公德無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