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4, 2008

電車男 * 愛上 July 24th 大道




有時,有很多事情好像是一窩蜂般同時往我身上發標,甭管是否好或壞,總之是關我事。我常用這些「偶發」狀況來審察自己最近到底幹了啥好或壞的事件,幸好算來算去也只有那幾樁雞毛蒜皮流水帳,全部加起來也不夠炒熟一碟大鑊飯。即然事實皆如此,平民百姓如我在茶飯溫飽之餘,如有緣觀看幾部輕鬆小品,陶養冶性兼同時增廣見聞,已可視為人生最大滿足矣。

就好像最近在天映頻道播放的《電車男》(でんしゃおとこ)和 《7月24日大道之聖誕》(7月24日通りのクリスマス),就讓我想起看完這兩部戲之後,好想藉著那令人信心飽滿尋找幸福的訊息,以今天的日期為題,乘機舒發趕走連綿濫雨帶來的鬱悶和霉氣。

有些事情的真相就是要我人在現場才開始發覺那異象後而不得不相信。例如碰見《電車男》算是其中之一,雖然我的版本不是那麼離奇過小說。事發當晚我搭著特快地鐵從成田國際機場衝著去東京市,說衝著是希望整段路程能配合我預算好的時間之內到達東京駅,再跑去正確售票亭購買 JR 夜行巴士票到京都市,一刻也不能怠慢。

在稍有丁點空閑坐在車上喘氣時,我雙魚眼突然好像發現日本怪獸般把前面的男乘客盯著看…看那躺在座位上的 Nike 包包和聞到滿身汗酸味的男乘客應該是剛從健身室出來,但這人怎麼這樣奇怪?不使用沐浴設施也罷(可能健身室裡沒有或為了趕時間)竟然逕自在有很多遊客來回國際機場與大都會的公共地鐵車廂裡大剌剌表演怎樣使用濕紙巾來「淨身」和換衣抹的個人秀(幸好沒換褲)!難到不怕被別人拍成短片放去「有凸」(YouTube)當國際笑話看?趁我還在獨自嘀咕時,男乘客已幹完正經事並要打開包包拉鍊取出手機查閱留言,當然小見多怪的我又給那一大綑子繫在手機上的御守嚇倒,心想真的需要這麼多神明來保佑才能安然活下去嗎?欸!真是應驗了人不死活到一百歲都有新聞聽的真理。

暫時把這男乘客忘了,回到我要談的《電車男》。不過假如有機會來到日本,特別是充滿流行文化訊息與次文化象徵的東京市,眼看四方耳聽八方是免不了。要不然當時大意錯失荊州等事過境遷後才大聲疾呼「走寶」,撅嘴頓足捶胸也無濟於事矣。

由村上正典執導,山田孝之演電車男,跟據真人真事編寫出來的電影版也因為當事人自稱在地鐵車廂搭救的女子貌似中谷美紀,而真的找來中谷美紀演愛瑪仕小姐(名牌 Hermès 也)且大大提高故事的可信度、人氣、流行話題與刺激票房。雖然可以將《電車男》這三個字輸入谷歌就會找到一大堆相關資料,但真的想解讀《電車男》現象還不如去翻開來自香港的日本通,湯禎兆寫的《整形日本》。書中不但講明闡述一大堆讓我在維基百科看到一頭暮氣的日本文化現象,也一併看到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香港人怎樣接受和運用這些訊息,一舉兩得。

因為《電車男》成功得到空前票房記錄,同樣的導演與制作班底决定將吉田修一的暢銷小說搬上熒幕,而中谷美紀在《7月24日大道之聖誕》的角色就跟山田孝之演的《電車男》交換。這次輪到這位住在長崎喜愛看少女漫畫,整天發白日夢的小百合希望終有一天遇上英俊有如漫畫中的白馬王子,一起手拉手來到葡萄牙里斯本的7月24日大道過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是現實就是不及漫畫精采百出,小百合感情生活有如百合花一樣白,外表平平無奇又不懂打扮。

佳節臨近,有可能愛神真是聽見求愛深切的禱告而特別準備了一份大禮送給小百合。奥田,小百合暗戀許久的的夢中情人已回復單身,剛好從東京回來並跟小百合在同學會上重逢。所謂能相逢即不恨晚,到底小百合這次會不會抓住紅娘的姻緣線來編織新靚形象,從頭到尾把醜小鴨改變成天鵝後接著鼓起勇氣去創造戀愛奇迹?等著瞧!

Wednesday, July 23, 2008

東尼瀧谷 * 太陽



窗外的天色愈加灰黯,告訴我大雨傾刻將至。為了驅逐蘊蓄籠罩而來的寒意,開了燒水弄了一大杯熱可可,打開電視握住溫暖的馬克杯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看《東尼瀧谷》。

同樣的戲和同樣的天氣,曾在不能由我控制空調溫度的戲院裡看過。觀眾像枯葉凋零四散於座位上,好像剛給外面演著的暴風雨括進來,可暫時躲在黑暗幽閉的空間裡喘息著。

不管外面的世界將會不會變成冷異酷境、有沒有羊男在挪威的森林裡遇見百分之百的女孩、海邊的卡夫卡在天黑以後會不會再襲面包店或著到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再來舞!舞!舞!,就看導演市川準距離上一次改編吉本芭娜娜的《鶇》之後把春上村樹寫的短篇小說,宛如用鏡頭翻開一部構思優美的現代畫卷,配上坂本龍一獨特的空靈音樂,誘惑觀眾進入如夢幻境似的影像裡。

說了這麼久,到底《東尼瀧谷》是什麼東西?東尼瀧谷的本名,就是東尼瀧谷。日本戰敗後母親在生下自己的第三天無故死去,吹奏長號的爵士樂手父親在傷心與聽取美國好友的勸告後替自己取了 Tony 這英語名子,原因美國將會繼續影響日本好一陣子。拜這怪名子所托,沒有日本小孩願意跟小東尼玩,小東尼唯有用空餘時間來發掘磨練自己喜愛之特殊繪畫風格。再加上夫親要跟隨樂團四處演出討活而聚少離多,小東尼很早就要習慣自己一個人,像脫離社會與缺乏完整家庭關係的孤兒般獨自生活。

從念完大學到成為出色機械插圖畫家和成功開設自己的工作室後,四十多年來東尼都沒發覺到自我存在的孤獨。這個讓東尼看似唯一只有這般生存下去的生命狀態不久將會於工作室的某個下午,接見那位年親貌美且跟自己年紀相差十多歲,一位天生好像能夠將靈魂注入並穿活漂亮衣裳的英子小姐後,已悄悄地有點不可思議的開始動搖著…

在片中飾演英子的宮澤理惠,依舊美麗如當年出現在山田洋次《黃昏清兵衛》裡。這也算說是作為明星的另一種幸福,名利雙收時還能夠乘自己風華猶存的時刻靠眾導演用唯美的鏡頭,留住剎那的明星光芒(glamour)魅力在銀幕上而名垂千古。至於飾演東尼瀧谷的尾形一成曾在楊德昌的《一一》裡演出之後也被俄國導演 Aleksandr Sokurov 看中找來飾演《Solntse,太陽》日本戰敗後的天皇,把不時緊張就嘴郁郁的過氣天皇演得非常認真用心,值得再三細看。

* 市川準已在二零零八年九月十九因腦溢血驟逝享年五十九歲,留下遺作短篇電影《Buy A Suit》。

Monday, July 21, 2008

Khadak * 夢的召喚



不知道從英文翻譯「水的顏色」就是 Khadak 的意思?以為在上次的電影節錯過了這部由比利時導演 Peter Brosens 拍攝的電影,怎不知就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之下發現它的蹤影,實在是天阿公開眼讓我拾到地上寶,問天問地也拿不到…

對蒙古的認知不多,最近的接觸是依賴杜政偉的圖文書《緩慢。等待。美麗邊境》,更久以前的記憶就只有一首首席幕容對廣袤大草原用詩篇唱出來的鄉愁、思念、愛情…這全部大概都可以用來表達蒙古美麗深邃、令人感覺到那遙不可及的距離美,可是有關真實蒙古社會面貌的變遷與傳統價值觀如何被現代文明利益剝奪,不妨從這部蘊含詩意、隱喻和象徵符號來影射現實生活狀況的影像裡窺出端倪。

對戲裡女巫使用「喚魂」這種古老相傳的方法來醫治因癲癇症昏迷未醒的男主角,我開始懷疑靈魂出遊歸來兮這種迷信到底應否是一個普遍真相(universal truth)?答案應該是,至少男主角會那麼一直認為,就算女醫生診出那只是癲癇症。男主角嘗試通過靈魂出遊或跟隨夢的召喚來認清自己宿命的安排,利用本能揭開預言的密碼,來破除因瘟疫肆虐家畜而被逼放棄天生天養的草牧生活,而來到充滿人造鋼骨水泥的徙置區裡操控機械採煤討生的夢魘。

「歸來呵!」,女巫是那麼聲嘶力竭但仍然篤志力行的喚著。女巫不但希望能夠喚回男主角的靈魂,好回來履行先祖欽賜男主角為男巫的職守,也相信男主角能夠靠著世代沿襲的智慧帶領族人回歸,回到那不受現代文明汙染的大草原,任由夢想繼續飛行、詩人騎著白馬、神話在風裡傳頌…等等!不光只是欣賞這些優美的畫面,導演也希望現代人看見蒙古人因國家政治體制的黑暗而連累受苦的困境,並重新發覺人類原來還是懷有那顆最重要的憐憫之心。

Saturday, July 19, 2008

不願獨睡 * 黑眼圈



《黑眼圈》是導演蔡明亮依「魔笛」題目替維也納慶祝莫扎特 250 周年誕辰記念所拍攝的影片之一。宣傳海報上面那行英文戲名的書寫字體,看一眼就知道它出自於戲裡的地域與文化。然而是什麼原因採用這張圖片和戲名,就讓導演用戲裡的故事來解開這個疑團罷。

在出席人數不錯的交流會上,導演跟御用男演員李康生向群眾打招呼介紹解釋這部電影時,我突然有種錯覺好像剛剛才發現原來他們師徒倆也會有這麼多話可說,不似戲裡的主角與對白,逕自沉默無言兼無語。

故事圍繞著男外勞、失憶流浪漢、老式傳統咖啡店老板娘和女傭,噢,還有老板娘那個躺在床上呈植物人狀態的兒子。地點,就像導演在其它戲裡用來襯托故事的某個城市背景,你愈覺得它好像是你正在居住與熟悉的地方,你愈會覺得它的陌生並發現有許多角落原來是你平時走過,但都一一被當作盲點而遺漏在趕往下一個目的地的步履中。

現代人的冷漠感,非關地理經緯度的位置,一律似城市中快速聳立的摩天樓,聚攏狹窄往上延續呈直線發展,樓數越高越多,愈能顯示文化的進步與生活繁榮的面貌。跟這背道往相反方向走的,是那位喜歡用內心攝影鏡頭來凝視、關注記錄、並且擁有敏感度如地平線般廣闊無垠的導演,惟希望使用極端緩慢的影片節拍、接近默片氛圍的方式來提醒現代人,原來匆忙和喧囂這些無為東西是可以暫時被擋在戲院門外。人群之間最需要但久已被忘記的關懷基本動作反應,是可以透過戲裡這幾位身份地位都不重要的邊緣人物,重新在他們簡化和毫無掩飾的心理與肢體表演裡獲得。

期待,是導演在交流會上提出並希望出席者明白它的字意之外,也可以用它作為一種將會觀賞一部「好」電影時應該預先懷有的情緒。是的,我們會很期待,也希望唯利是圖的發行商能夠大開方便之門,讓我們有更多機會觀賞好電影,那真的就是普渡眾生而公德無量矣。

Friday, July 18, 2008

慾望 * 放大



特地趕回來看 Michelangelo Antonioni 的電影回顧展,真是多謝主辦當局能夠很難得一次過網羅所有長短影片如數播映,畢竟在大熒幕看原版所得到的視覺官能震憾不是那小電視機盡有的長寬可比擬。

Blow-Up 是導演第一部英語電影、在英國拍攝使用英國演員也及時捕捉了流行於當地的 Swinging 60's 節拍。這次不須看到男女主角在無數由現代文明有意疊砌起來的豪宅花園、工廠碼頭貨倉、孤島空曠廢墟的大地恍來盪去,更無謂被逼要面對這些循環精神性倦怠與嚴重缺乏情感溝通的生活。相反男主角湯馬斯是一位成就非凡的年輕時尚攝影師,擁有自己開設的工作室、駕開蓬跑車、工作時隨意操縱模特兒的喜怒哀樂、工作後也有一大群自動上門候聘的美女陪伴消遣,樣樣看來都合符年輕人要追求的自由無拒美好生活形態。難怪這部戲不但替導演洗刷已往叫好不叫座的票房記錄而取得空前的商業成就,戲裡也出現很多在當時算是‘大膽的第一次’,開化後來的導演與提拔新秀如 Jane Birkin 勇敢爭取出鏡。對於我們現在看來相當熟悉的搖滾樂、毒品、性、時尚…依舊靠物資包裝虛而不實,完全是導演想透過鏡頭放大讓我們覺得近在眼前形形色色要追求的醉生夢死,到底多少是客觀事實而我們又想要或怎樣去了解詮釋這些客觀事實的不可能性?

對了,提起 Jane Birkin,這無人不曉原籍英國出名於法國的女明星不止演、唱、導,更啟發名牌商 Hermès 取其名設計售賣昂貴但仍然有人前仆後續爭買的 Birkin Bag 。假如真的沒有多餘時間與金錢買名牌包包也不用垂頭喪志,不如找機會去唱片行買張光牒在家裡跟愛人聽聽那首 Jane 和 Serge 的世紀合唱,保證一樣能夠讓你感覺如獲至寶跟幸福無比的 Je t'aime... moi non plus 。

Wednesday, July 16, 2008

黑白 * 茉莉人生



最初動畫發市時因人在外地而錯過第一輪觀賞機會。後來碰巧有第二輪播映的機會而滿心歡喜依時赴約,怎知相熟的售票員在我還沒開口問已對我搖頭微笑。不可能也!到底這部動畫有啥口碑可以彌堅不敗讓我白跑一趟?第三次我學乖了,不用等到動畫開始播映的十五分鐘前已把票還了,選好座位閉目稍息和等著看好戲播映。

蓋住伊朗的神祕面紗,就像穿戴在現在大多數婦女身上的頭巾與長袍,永遠黑壓壓如烏雲蔽日,讓你看不透、猜不通,更不解如已消失在沙塵中的巴別塔。可是你有見過那被烏雲遮敝的紅日,它也曾經照亮那令人目眩心悸的泱泱大國之都 Persepolis?癡的,當然沒有。不要緊,就讓動畫裡的女主人翁瑪嬋為你慢慢講古說書。

全片大部份故事是在瑪嬋的黑白回憶片段中娓娓展開。從小時侯不知天高地厚熱衷聆聽大人口中論述的政治運動,另外擁有特殊家底並在開明知識份子父母的教導、薰陶、以理性思辨作行動基礎成長為少女,也慢慢學會把看在眼前的現實處境與模範理想稍作合適步伐調整。這些看來滑稽教人忍悛不禁的少女成長經歷可說是得來不易,它們都發生在當時炮火轟炸不止、內戰不斷與受到國際大國封鎖經濟制裁、到處佈滿豹黨苛政橫行的年代。要不是有一群相親相愛的家人在身後默默給于無限的關懷與支持,相信瑪嬋很早就寂寞孤單凍死在異鄉的橫街上。

動畫裡有很多惹人深思的對話,尤其是瑪嬋的祖母更是妙語如珠,聽了就像茉莉花香般留在腦海裡縈迴不散。希望看完笑完開心完之後不要忘記瑪嬋的祖母說:「這世上再也沒有什麼是比怨苦與仇恨更壞了」,晚安。

Tuesday, July 15, 2008

頤和園 * 私日記



還記得那天在試片放映室裡的情況,平常出席人數少過十隻手指跟今晚人頭涌涌反常爆滿,熱鬧的情況真是有點出乎意料之外。心想這是怎樣一部中國電影?可以這麼夠力吸引平時沒見過的人也好像赴影展般盛裝趕來觀摩?說實話知道有關此片的資料不多,只聽聞它是入圍坎城影展競賽影片之一。為了很久沒有看過中國電影(事實影片產量也不多),能夠被發行商相中帶出來跟普羅大眾見面,當然要落足眼力欣賞以表示真心支持多謝也不為過。

看了大半篇故事之後也開始了解本片為何讓有備而來的觀眾造成這麼大的期待與騷動。敏感體材如六‧四、裸體性愛尺度、流亡海外學生自殺…可以說是大剌剌毫無顧忌破格出現在熒幕上,也同時頻密不斷侵蝕海外觀眾對中國電影固有認知框架。導演婁燁有心留下幾個過目難忘的鏡頭,好讓影片有機會在傳媒與觀眾口裡抄作喧嚷嘟噥幾番。

本片的攝影對營造與捕捉時代變遷的記實感是比較成功,相對於用‘私日記’手法來承載男女大學生之間的戀人絮語,就是無論怎樣寫也不能把蒼白與空洞的情愛漫遊日記簿填滿。兜兜轉轉數十年,到頭來迷失情慾花園也不是、翻山越嶺重逢也不對,謂怨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Monday, July 14, 2008

人生 * 離奇過小說



當您看了一大堆用昂貴電腦技術制作的「後設」電影,戲完之後覺得有點不知所云、頭暈身熱兼無意中想起關我什麼差事般煩躁不安,提議您不妨看看這部不是動輒什麼標準大導演、大製作、大卡士…甚至讓看慣荷里活電影的觀眾也想除之而後快的滄海遺珠:Stranger Than Fiction 。

您不需用精密的頭腦來思考或擔心什麼是真正的「後設」小說或電影,就讓它隨機發展如戲裡飾演刻板稅務員的夏洛,把日常生活的一舉二動都預先將它全部數目化、數碼化、電子化般設定藏在那帶在手腕上的電子石英錶裡。每天依設定好的時間起床、有固定的刷牙動作次數、每天帶一粒紅蘋果在同樣的時刻站在馬路旁等紅燈轉綠、計算好用多少腳步越過同一條馬路去上班、下班、每晚同樣是自己一個人在看電視享用晚餐後休息熄燈睡覺,生活裡沒什麼驚濤駭浪、枯寂單調卻也是平安務實的過著日子。

每天也是汲汲營營苦思靈感試圖打破創作瓶頸的女作家凱倫正在埋頭寫著一本有關刻板稅務員的小說,剛巧故事裡的男主角名子也喚著夏洛。凱倫有一個特殊的創作嗜好就是喜歡把故事裡的主角幹掉,為此凱倫正鬧著靈感荒而出版商為了能夠讓新作如期發刊就特地派遣一位經驗與意志力超強的女保姆,來監督和照顧凱倫在書寫過程裡不會受到無謂干攪兼集中精神想辦法把書末的夏洛幹掉。

原本此夏洛跟彼夏洛是風馬牛不相及,直到每天依設定好的流程起床刷牙的夏洛聽見有一把女聲連綿不絕的將自己如常要做、將做、想做、怎做…的細節巨細靡遺和準確無誤在自己身旁被敘述著…夏洛想這有點不大可能但也開始覺得困擾、煩惱並害怕,因為夏洛竟然在某天聽到這個女敘事者說自己正命在旦夕,死神即將叩門!這下夏洛可真的慌了,為了證明腦袋還有幾分清醒而趕緊求見精神科治療師,希望治療師相信有這麼一位女敘事者並像神一樣在操弄自己的命運。治療師認為夏洛一切官能正常只不過擔心眼前的病人有可能是個創作慾旺盛但一時想歪了的業餘作家,就很大方地介紹一位出名的文學教授來幫忙夏洛化解這些普遍常見的職業病。

由於急著要找到這位女敘事者,夏洛也顧不得到底自己是否仍然尚算理智就跑去大學求見這位出名的文學教授。初時文學教授也認為夏洛患有精神分裂症,可是後來認同其中一句敘事的話是小說慣用的語法,於是免為其難答應繼續替夏洛偵查下去。正當兩人為這神秘人物的存在而辨析著,夏洛突然聽見那熟悉和煩擾自己許久的聲音正從開著的電視機傳來…

這活著的夏洛是否就是作家凱倫書裡的主角?夏洛會否找到凱倫然後要求自己不被幹掉?凱倫又怎麼會相信站在眼前說話的人就是自己一直靠思想虛構創造出來的小說人物?小說人物有能力逃過作者的筆誅和爭取自己想要的命運與結局嗎?假如凱倫真的要犧牲書裡的夏洛才能使這部小說成為曠世之作,那活著的夏洛是否願意乖乖就範成為書裡的悲劇人物而且又以什麼心情與態度準備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

很久沒有看過這麼讓人覺得好玩過癮的荷里活電影,更不可能只有難得兩字可以形容心裡的痛快。編劇 Zach Helm 靈活使用幽默細心雕琢一部百看不厭的諧趣喜劇,荷里活也應該可以暫時靠此君挽救已鬧了蠻久的劇本荒吧?

*小說這詞,我們多少都有一些理解,要明白的是「後設」這個概念。「後設」是從英文 Meta 這個詞根翻譯而來。Meta 是一個多意詞根,有「在後面」或是「在上面」、「超越」的意思。後設小說(metafiction)經常提醒讀者,你正在閱讀的是虛構的小說。除了訴諸諧擬(parody),顛覆既定的小說習套和觀念之外,並常自行暴現創作之設計伎倆(lay bare the device of its own composition)。

Sunday, July 13, 2008

幾許失意 * 愛情回水



汴是剛失戀的繪畫系學生,因長期浸淫學院豐厚的藝術氣氛又或著天生蘊涵藝術家的超脫思想,汴想著正在從蘇絲扭曲的臉與抽動著的口放矢出來的叫喝罵聲,是那首貝利尼為聖潔的女祭司諾瑪,向神明祈求早日得到和平與勝利而寫的優美詠嘆調。只可惜和好並沒有像如初般出現在眼前,可怕的失眠症卻念茲在茲讓汴不由自主的夜夜念奴嬌。

為了治療失戀與失眠的雙重打擊,汴決定到附近的超市上夜班並藉工作忘掉煩惱。同事之間有兩位跟汴年紀相偌的活寶把超市沉悶的工作當成耍小把戲與表演個人特技的遊樂園、視足球友誼比賽為個人榮辱得失重任多過業務報告的老板、還有令汴一見就很快鍾情的莎朗。

汴不但在超市裡找到新的人生目標,更找到嶄新的繪畫靈感。汴想像自己擁有隨意可讓時間凍結的能力,然後乘著和利用這段靜止的時光來描繪正在超市採購貨品的女顧客。順著自己的心意,汴為這些女模特兒擺設蒲士甚至寬衣解帶,目的為眈完美女體而創作,非關風化。

汴約好莎朗一起赴老板的祝壽舞會但中途蘇絲突然殺出要求與汴重修舊好,只看到事情下半場的莎朗誤會汴一腳踏兩船憤而重奏當日蘇絲唱過的詠嘆調,只是感到百般無奈可憐的汴心裡只有莎朗一個。另一廂那鬧著玩的兩位活寶為了作弄汴而徦冒畫商說有意相約審閱畫作。一場無心的惡作劇就這樣讓汴有機會呈獻自己獨特的創作天分而成功獲得畫商贊助籌辦個人畫展。年少得志的畫家頓時成為城裡熱門話體,蓋不住的消息也很快傳到莎朗的耳裡。

開畫展的那一天,莎朗驚見以自己臉孔作為體材的畫作挂滿整個會場,暗自開心之餘卻擔心之前發生的小風波使自己無勇氣見汴而躑躅不安。到底莎朗與汴會否冰釋前嫌大團圓結局?

Cashback 是英國導演 Sean Ellis 在二零零六年將自己拍過的同名短片再延長拍攝的劇情片。戲中不但充滿年輕人好玩的胡思怪想也同時希望他們從輕微的細節裡關察人生,那怕是捎來即逝的分秒之間也能找到片刻珍貴的領悟,用它啟發埋在漫漫人生期待中的另一個高潮。

Saturday, July 12, 2008

遠離天堂 * 野蠻恩情




Todd Haynes 向 Douglas Sirk 致敬,拍了 Far From Heaven,挑上五十年代強烈扎眼的色素再次探究女性在家庭符應扮演的角色、自我價值觀的醒覺和傳統社會對弱勢團體的打壓。

托爾斯泰說過全部快樂的家庭都是同一模樣。那在戲裡漂亮人緣又好的凱蒂又是想要怎樣一個快樂家庭?其實你會發覺當時凱蒂跟相隔半個世紀後的現代女性要求的基本美滿人生圖景例如擁有一個事業成功的丈夫和一對可愛活潑的兒女,真是沒什麼改變也大概不想有什麼改變。到底是基因代代相傳吻合或著是根據人類思想教育塑造如此這般成功,多少是客觀或事實的使然有待專家商榷。聽聽西蒙‧波娃怎樣說:「女人並不是生就(born)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becomes)的」,男人亦是。

到底凱蒂的幸福宿命論將會有怎樣天翻地覆的改變,假如沒有兀自在某個秋天夜晚走去辦公室找心愛與信任的丈夫而發現他不為人知的秘密?震驚不已的凱蒂為了平復精神與心靈的重挫決定由跌倒的地方爬起來收拾這就快崩潰的美滿家庭關係。另一方面,有苦自知想找人傾吐的凱蒂也慢慢發覺黑人園丁是那麼的有教養風度和善解人意,孤寂的心也隨著片片深秋楓葉漸漸火紅燃燒起來…

在另一部故事背景相偌由 Tom Kalin 拍攝的影片 Savage Grace,憑著美貌番生投入上流社會的芭芭拉就處處跟凱蒂相反。芭芭拉極度自覺想要得到身份名譽地位而努力不懈往上爭取。當得來的富貴榮華隨夫如過眼浮雲飄向另一個女人的懷抱時,本來脾性不太穩定又失婚的芭芭拉立即跌入情緒谷底而索性玩自盡,幸好被自己一直溺愛和極盡保護的親生兒子東尼從鬼門關平安救回來。可惜一切福禍早已天注定,同一個人可以伸出援手打救也可以在情緒理智失控的情況之下成為鮮血淋淋的劊子手。

專橫的芭芭拉是為了東尼可以幹任何事情的母親。沒有什麼事情是東尼可以偽裝成隔夜秘密來隱瞞和逃過芭芭拉的法眼而不受到干涉。當東尼想要表明同志身分而芭芭拉希望一直維持多年即兒子是正常的假象終於被撕破,絕望的芭芭拉突然想到一種‘強制性’方法來治療東尼和試著挽留倆人將要分離的事實…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是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著有名作《第二性》。

Thursday, July 3, 2008

乒乓 * 不能說的秘密



德國在東西兩國重新統一之後,探索歷史傷痕電影如 The Lives of Others 和新舊社會交替時代變遷的 Good Bye Lenin! ,讓有過這麼一段經歷的觀眾紛紛對號入座而使發行商賺得盤滿缽滿之後,對於那些發生在太平盛世尋常百姓門後的家庭式娛樂片又會讓什麼人感興趣呢?

德國導演 Matthias Luthardt 就喜歡發掘這種迷你類型社會故事,用戲裡某個小家庭,幾個成員和一隻狗之間的互動關係來描繪每個現代家庭可能潛伏著某個蓄勢待發的危機。雖然情況與結局並沒有像 Michael Haneke 在 Funny Games 拍得那樣觳觫與吊詭,但也不能徦裝視而不見。

故事也不只是單單滿足於一時湧起的偷窺慾望那麼簡單,心慕手追拍攝從表面刻意裝起的人皮面具到揭發各自懷著說不出來的鬼胎,不能順遂情勢心意而臨時被逼抽起終止發育的下場,可以從此收手罷休忘記被人當洩忿或慾之巫毒娃娃利用的人到底有幾個?更甭說那入世未深但一直希望以為擁有旺盛青春賀爾蒙激素就算是持著成人世界非常人物通行證,最可鄙被人當面拒絕兼難受永遠是少年維特的煩惱。

世上眾多紛爭都是因為權力分配不平衡所致。太過強勢的女主人一直不動聲色以自私理由來取決兒子在音樂演奏上自主發揮的天分,皆因私下曾經也是出色鋼琴演奏家,這點偏愛可從兒子叫做羅拔特和飼養的愛犬也跟著喚舒曼而看得出來。乖順沉默寡言的兒子每天練琴好通過入選試及加上那位什麼都聽從女主人心意的醫生夫親和舒曼,四口子看來是感覺融恰的住在倘大私人住宅區裡;直至醫生夫親的侄兒保羅像毫無預兆的夏天驟雨降落到眾人正享用著美味早餐的花園,手忙腳亂一番跟著逼於無奈邀請這位不速之客入屋小住幾天是免不了矣。

保羅受夫親自殺陰影的影響,年輕敏感的心極需他人安慰與關懷。為了除去眾人戴著的有色眼鏡和防備心,保羅自覺自願跟羅拔特打乒乓球和電玩兼老友鬼鬼一起到外邊紮營留宿、替女主人砍大樹博取好感、照顧舒曼兼修理荒廢多久的泳池,一時多才多藝成了眾人的焦點。不久醫生夫親接到電話要到外出診幾天,家裡惟有剩下女主人、羅拔特、舒曼與保羅,還有一座日夜等著被慾望、謊言、背叛、怨恨、報復和死亡之水注滿的無底泳池。

*羅拔特‧舒曼 (Robert A. Shumann) 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有 《A小調鋼琴協奏曲》、《童年即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