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0, 2010

下女 * 女僕



《下女》(The Housemaid, 1960)原為南韓導演金綺泳作品。導演林常樹於零一年翻拍此片,請來兩年前憑《密陽》封后的康城影后全度妍和李政宰,並頻頻放風說兩人將有大量裸露畫面掛帥,使本片未上演已在康城牽起不少毛風毛浪。新版本尺度肯定開放,但不致於去到要通街唱的程度。另外加入老管家的角色,顯示舊版六十年代的中產家庭經濟實力已邁向富裕階段,多聘幾個傭人來打理豪宅或者專用一位全職褓姆照顧孩子,根本就不是問題。

《下女》引誘男主人還是男主人自誘,說穿了還不是一個手掌拍不響。女傭囿於固有工作環境,為兩餐無可避免成為家庭囚犯,平庸者懂得屈就自己無條件將青春葬送,晚年晉身「管家」地位也應聊以老慰。難得有幾份姿色的現代灰姑娘,寂寞難耐時碰著男主人肯迂尊降貴「臨幸」,頓使不分日夜罰企角落頭執頭執尾的「下女」,突然醒覺有機會升呢進入客廳指手畫腳當「上女」,試問又有幾多承受經濟風暴肆虐後,變得更實惠的女人可以眼眨眨枉視送到埋口的肥肉不啖?跟舊版相比,全度妍不再是粗魯野蠻不識相的鄉下妹, 而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單純女人。故事發展成眾女似眾妖圍著唐僧氹氹轉,讓人不期然想起金綺泳於九七年出品的《異魚島》(Io Island),當中自私扭曲的人性猙獰認真夠晒 B級邪典,戲末那個畫面假如給男人見到之後唔打冷震,至奇。

《下女》被囂張跋扈的男主人視為玩物不特已,珠胎暗結後被老奸巨猾的老管家、大婆及其母親結二連三羞辱陷害,最後提起橫手在眾人眼前表演特技雙料自殺,畫面視覺突兀是有,但間接擴大導演將《下女》變成《傻女》的義無返顧,令人扼腕之餘也暗中拿此片來對照,剛仙遊的 Claude Chabrol於九五年拍攝的《冷酷祭典》(La Cérémonie),《下女》的故事轉折與血腥感無疑是蒼白簡單多了。



《女僕》(La Nana, 2009)是智利導演 Sebastián Silva編寫與拍攝的第二部長片,導演與飾演女僕角色的 Catalina Saavedra憑此片贏得多項國際影展獎項,是部相當惹人注目的電影。看見電影海報裡的《女僕》像老母狗似的對著行人虎視眈眈,潛意識不分黑狗白狗就立即落閘放狗,猛吠認定這不過是另一部濫賣家庭暴力的驚慄片是不對的。暴力是有暴露也有,只不過不會特別為了賣點而露點,聚點是導演非凡的創意與洞悉人情世故的憐憫心。

《女僕》與《下女》的心境相同,長期勞碌換來的麵包填不飽寂寞與歸屬感,但畢竟東西兩方的社會價值觀與文化傳統有異,難以預測的心理狀態在這裡將會出現迴然不同的結局。《下女》遇到吃古不化的老管家,為保住自家地位私下跟女主人通風報信,令人齒冷的出賣終釀成另一則無可挽救的社會悲劇。《女僕》比較幸運,遇到年輕又有自信的露西,將她從極度自閉與防衛性強的自我中心,拉出來坦蕩蕩在私家草地上曬日光浴。從此面貌迷糊的《女僕》是一個擁有喜怒哀樂的活人,而不是木口木面霸住某個角落頭賴死不走的木傢具。

《下女》或者《女僕》都好,希望眾姊妹看過之後識得分別甚麼是自毀或自救,阿門。

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柏林學院派 * 現代婚姻四部曲

四部德國新貴電影,分別有 Christian Petzold《Wolfsburg, 2003》、Ulrich Köhler《Montag kommen die fenster/Windows On Monday, 2006》、Stefan Krohmer《Sommer '04 an der Schlei/Summer '04, 2006》、Thomas Arslan《Ferien/Vacation, 2007》。Petzold和 Arslan與 Angela Schanelec, Maria Speth, Benjamin Heisenberg等一班年青德國導演被歸類為“柏林學院派”(Berlin School),當中 Petzold相信是最受注目的一位。他們不向主流低頭,以有限的成本拍攝電影,因此形式與題材相較於主流顯得多元化。

四部電影相約針對當代女性面臨自我存在意義、感情需求與自我矛盾提出非常洗鍊的審閱。或許,這一切就有如佛經有云:「旗未動,風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動」罷了。



《Montag kommen die fenster/Windows On Monday, 2006》是 Ulrich Köhler拍攝《Bungalow, 2002》之後的第二部長片。年輕有為的女醫師尼娜(Isabelle Menke飾)突然心血來潮,駕車離開她的丈夫和小女兒,獨自一個人到郊外四處遊蕩。自己是否再次懷孕?新家的窗戶安裝好了嗎?家人同事是否會擔心?妮娜從郊外的避暑屋溜蕩到森林裡的體育旅館,遇到前羅馬尼亞網球運動明星,兩人擁有了一段短暫的約會。影片的尾端是參加喪禮之後,尼娜與丈夫坦承相擁在車廂後準備親熱,可是突然不懂為了甚麼原因而索然停止⋯



Stefan Krohmer《Sommer '04an der Schlei/Summer '04, 2006》裡的瑪麗安(Martina Gedeck飾)與丈夫兒子過著舒適無憂的中產階級生活。夏天全家到郊外湖邊玩遊艇渡假,同行還有兒子比較年長的女友麗薇兒。某天麗薇兒自湖邊帶著富有單身漢比爾回來跟大夥見面,平時非常知性自信與美麗的瑪麗安,臉上突然閃爍著一絲曖昧⋯



Thomas Arslan執導的《Ferien/Vacation, 2007》是影像最迷人的一部。充滿濃鬱的夏天氣息、樹梢與野草隨風婆娑的姿態,萬籟皆靜只聞蟬鳴的詩意鏡頭,似乎可以暫時調諧發生在眾角色之間的衝突。蘿拉(Karoline Eichhorn飾)、保羅與一對子女,如常到蘿拉定居在郊外的父母家渡暑假。今年夫婦倆的相處將會跟往年很不一樣,一切自蘿拉對保羅承認她在外面認識了另一個男人開始⋯



Christian Petzold的《Wolfsburg, 2003》是一部電視電影。蘿拉(Nina Hoss飾,後來演 Yella)是在靠近 Wolfsburg 市鎮,某間超市冷藏部工作的單親母親。獲悉兒子在公路上騎單車不慎被飛利浦“撞後逃”而丟命,從此平靜安寧的生活變得失魂落魄又自責。就想投河自盡結束精神折磨的時候,卻被終日承受良心責備不安尾隨而至的飛利浦救起。帶著贖罪與同情的心態,飛利浦得知蘿拉被超市開除之後立刻自資安排她到好友的公司上班⋯ 飛利浦跟富女友經常為第三者問題而爭吵不休,厭倦長期仰人鼻息的他決定放棄穩定生活,準備拋開所有回歸家鄉另謀生路。就在飛利浦向蘿拉道別而一齊來到湖邊表白心跡時,蘿拉突然發覺飛利浦駕駛的車型跟兒子死前描述的若有相同⋯

Petzold深諳緊張大師希治閣的懸疑論,他好像也要罰觀眾長時間忍受如坐針氈的緊張與痛苦,一切致命攸關生死真相大白的鏡頭,通常都要等到電影結束前的幾分鐘才出現。認識 Petzold是因為《Yella, 2007》,這部與《Die innere Sicherheit/The State I Am In, 2000》 和《Gespenster/Ghost , 2005》共同組成“Ghost Trilogy”。

Sunday, December 19, 2010

第11屆歐盟電影節 * 2010

已在城中連續舉辦了11屆的歐盟電影節,可說是讓本地觀眾能夠坐在傳統戲院裡,面對面跟一群無必要說英語的演員,談情說愛嘻哈悲痛的美好時機。這次比去年看多了幾部電影,是首兩部讓自己深深覺得意猶未盡,而特意省掉到Uniqlo掃貨的寶貴時間,掉頭把消費的慾望與對象,擠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電影院裡。主辦當局並沒聲明本屆主題是甚麼(從來沒有?),是碰巧還是個人選片因素作祟,直覺跟理智說戲裡的角色與‘死亡’好接近。



西班牙電影的青少年《El Bola》跟地球村其它村民無異,只是閒時喜歡與對頭打賭在郊外跟火車玩“對對碰”。能夠僥倖躲過被鐵龍搌成肉餅是平常事,想擺脫家裡突然結集的暴風眼卻不是那麼容易。原來遲早要接見的死神並不喜歡徘徊在鐵軌旁,風眼的源頭正是那位活生生站在家裡,碰到面時必要說‘Hola!’的父親大人!(導演:Achero Mañas)



意大利電影《The Speed of the Light/La Velocita Della Luce》裡的美女接線生與偷車大盜本是同黨,為接近一位身份與背景都極度隱秘的老人家,雙雙被好奇的貓漸漸引入死胡同而仍不察覺,拿著奪命鎖魂刀的死神已站在黑暗盡頭等著⋯本片映像流麗音樂搭配也很有氣勢,只可惜壞在甫開始觀眾已可猜到結局的故事,真是白白浪費意大利電影之優良傳統——喜歡聘用俊男美女做冰淇淋代言人的心思。(導演:Andrea Papin)



波蘭電影《Chopin: Desire for Love/Chopin. Pragnienie milosci》是肖邦與喬桑兩人開始仰慕對方驚世才華,如何相扶相愛到相對相離的激情多重奏,舊情人和一對子女的輕蔑妒忌從中作梗,全都只是為了爭取喬桑身上處處漫溢的愛!不斷費神心理交戰至體力透支的情感遊戲,到頭來受精神傷害的一蹶不振、爭愛不遂的以亂愛來報復、健康本來已經夠孱弱的就更加惡化⋯缺乏喬桑愛情滋潤的肖邦離死神不遠矣。(導演:Jerzy Antczak)

接下來這幾部電影才是本屆電影節,自選的 crème de la crème:



丹麥電影《Terribly Happy/Fryktelig Lykkelig》 真有頻頻讓人覺得驚奇的感覺。無論故事編寫影像拍攝角色演繹,環境空間背景與音樂配搭營造的懸疑氛圍,誘逼觀眾審視“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是否煞有其事,還是男主角身處寒冷郊外執行警務時,為排遣寂寞而自作的南柯一夢?不受當地居民歡迎的一對夫婦突然離奇死亡,讓身陷嫌疑最大的警衛男主角,自動放棄回歸運用法律規範來治理文明城市的機會,反而選擇加入以長老式執行私刑的意識封閉僻鄉,個中經歷多個轉折巧合與弔詭,真要看完電影才決定到底是信還是不信。(導演:Henrik Ruben Genz)



瑞典今次放映兩部電影《Leo》與《Sunstorm》。《Leo》是導演一手包辦自編自導自演,通常也會找自家人例如父親來演的電影。身為土耳其外來移民第二代,導演常常為了自我身份認同、種族宗教習俗文化的差異⋯模擬身入其境的電影情節來跟當地社會現象對話。導演拍過的電影不是每一部都像《Leo》這般悲慘,以死亡作故事的開端也以死亡來結束一切,其中也有不少是導演透過世界大同的心態,以比較輕盈惹笑的手法來表達瑞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 bitter sweet。(導演:Josef Fares)



法國電影《Welcome》也相當惹人注目。庫德籍(Kurdish)少年自中東徒步穿山越嶺來到法國海邊,設法偷渡英吉利海峽到倫敦追尋至愛的艱辛,感動了正要跟妻子辦離婚的當地游泳教練西門。西門為了贏回妻子的愛與自信,不顧一切阻礙也要幫助少年學習游泳,可是只靠超額的意志力是否可以保證橫渡成功?影片的結局將會給人有意想不到的超然體會。(導演:Phillippe Lioret)



比利時電影《The Only One/Vidange Perdu》是眾影片之中,比較關注老人問題的一部。戲裡的獨居老翁跟一般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老人不同,他有個人意見並經濟獨立,想到要做甚麼就會毫不猶豫去做,完全不把庸俗女兒提供的意見當作一回事。最可敬的是他還未放棄學習新事物的勇氣,例如放棄打字機改用電腦打字、隨鄰居上超市買菜煮飯、自聘辣妹打掃收拾家務⋯看來生平唯一可以打倒老翁的事情就只剩寂寞難耐的時刻,到甚麼地方找人作伴頓成為老翁當下的困惱⋯(導演:Geoffrey Enthoven)



芬蘭電影《If You Love/Jos Rakastat》是根據當地作家 Zacharias Topelius所寫的童話故事改編,是一部非常有節奏感的浪漫愛情音樂劇,裡面的演員從小孩到成人三句不離唱歌,五步不離跳舞,哦你猜對了,它是非常的范-特-西。或許我們對北歐國家的氣候不大瞭解,以為常年生活在寒冷之下的草民,男人是舉止野蠻粗魯的維京大盜,女人是一座面無表情的天然冰山⋯哈哈,這麼刻板僵硬淺窄偏見迂腐的觀念,早就應該把它拋去爪哇國給土人煨番薯算了。今天的芬蘭擁有連續讓人“驚艷”不斷的事物,處處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實在居功不小。甜美的主題曲“Jos sä tahdot niin”出自原唱者 Hector,由 Samuli Edelman與 Jippu代替男女主角在幕後對唱,大家不妨到 YouTube查看。(導演:Neil Hardwick)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查布洛 * 屠夫



第一次跟查布洛相遇的電影是《屠夫》(Le Boucher, 1970),之後就開始沈迷他擅於製造的懸疑氛圍。

他與伊力·盧馬寫過史上第一本專論希治閣的評論集。

哥羅特·查布洛 Claude Chabrol(24 June 1930 - 12 September 2010, aged 80)。

Wednesday, August 11, 2010

快樂小小姐 * Happy-Go-Lucky



性格是天生還是受到後天環境影響而形成?當我看完邁克·李(Mike Leigh)於08年拍攝的《快樂小小姐 Happy-Go-Lucky》之後,答案已悄悄在微溫的心裡浮現⋯身邊有太多像Scott(Eddie Marsan飾)這樣的駕駛教練,每天忙著對不同的學生enraha這個enraha那個,可是偏偏就忘記要對自己enraha。身邊也有很多愛笑的女子,每天不停對你笑口盈盈,可是心裡卻盤算幾時在你背後捅一刀。都說了天下烏鴉多數黑,偶而也有白的却不多,算是異類很難見到罷了。Poppy(Sally Hawkins飾,憑此角色贏得08年柏林影展銀熊奬,最佳女主角)這麼喜歡以‘笑’或者‘開心’來跟別人結緣相處過生活的性格,能夠接受彼此的會一齊抱頭笑,要不給她每天到晚都穿著同一雙長靴,煩到大哄大叫互扯頭髮的人也有。最令人嘖嘖稱奇是她一點都不曉得自己有何不妥,反而敏感的心覺得身邊有很多需要關懷,太多不滿不快樂的人。對人對己完全沒丁點機心,歲數不小了也沒有特別想到要去規劃未來的人生。生活圈子來來去去就只有那幾個姐妹淘,和同事去學Flamenco也只是獨個兒‘單純’享受學習的樂趣,完全沒想到要在班上找男友。當然Poppy也有不開心想不通的時候,只是她會選擇自個到郊外走走、和好友看看浮雲或坐在樓梯想想,自我調侃問題想通了,人沒事笑笑又繼續過日子。怎會想到有一天因為留意關心一個受家暴欺負的小學生,突然會變成自己與社工Tim(Samuel Roukin飾)的愛情丘比特?還是古人俗語說得妙說得準:「傻人有傻福」。在你看來,這個說話永遠像在唱童謠般押韻的熟女,也可以毫無理由找到一個合眼緣有條件的伴侶,宅男乾物女剩女敗犬還在等甚麼呢?

Monday, August 9, 2010

潛行 * 凶間








不認不認也須承認:我唔是他的忠實粉絲。

每次有他的新戲在城中上映,都覺得无必要漏夜趕去票房面前搭營撲飛。

個首混了男女主角經典對白的電影主題曲,好多年来給習慣捏住個鼻聲嘶力竭搏命嗌的加國歌后,日夜在電台喧嘩鬼叫令接受唔到的聽眾覺得骨痹之外,聞聲不見人的DJ長期重播同一首歌,假如胃口未曾有過抽筋作悶想嘔——至奇。

事實與他在銀幕接觸的機會也只有《The Beach 2001》、《Catch Me If You Can 2002》、《The Aviator 2004》及最新的《Inception 2010》。其它陸續通過錄影帶或光碟補贴失落的碎片,都勉强可以湊出一幅完整的明星拼圖。《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1993》、《Romeo+Juliet 1996》、《Titanic 1997》、《Gangs of New York 2002》和剛落畫的《Shutter Island 2010》,也是想等到光碟面市才去找来看。聽說早期他在《Total Eclipse 1995》飾演同志詩人蘭波有精彩表现,不過興致隔了這麼多年也懶得再去尋其踪影了。

去看《迷幻沙灘》是因為電影改編自Alex Garland寫的同名小說。接觸法國電影之後意外發現《八美千嬌》裡的維珍妮·樂黛容(Virginie Ledoyen),也曾約他一起漫步沙灘曬過日光浴。有冇共洗鴛鴦浴?有都是咸豐年代的陳年舊事了,以他今時有毛有翼的江湖地位,肯定唔制自動爆料搏取廉價低B宣傳。

有興趣看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神鬼交鋒》,好多時候是因為故事發生在‘想像’中美好的50-60年代,那是夢工廠出產品質優良電影,也是各種‘酷’音樂與美術風格誕生的黃金年代,例如Cool Jazz、Bossa Nova⋯等。可能他認真愛扮飛機師同揸飛機,就索性大斯模樣在《娛樂大亨》扮靠航空業發財立品的侯活·曉格斯(Howard Hughes)。此人有特殊個人怪癖,喜歡捧女明星更頻頻出入荷里活眾蜂后的香閨,和嘉芙蓮·赫本(Katherine Hapburn)、阿娃·嘉娜(Ava Gardner)、珍·哈露(Jean Harlow)⋯製造亦真亦假的濕碎誹聞,滿足小市民茶餘飯後的八卦心理。

新戲《潛行凶間》也绝對不是因為忙著众口交喻,一致讚賞他的演技有幾激進,甚至分不清他真的精神分裂還是發緊白日夢之時,理智就突然間好似被潑來的滾水淥腳,痛到生蝦咁跳上賊船趕去《隔離島》掛號詐形。他‘激’的滋味很早已經給《羅密歐與茱麗葉:後現代激情篇》的女主角,趁他後生的肌肉生得勃勃脆時就品嚐過。堅持響應環保的論盡有心人士也須明白,隔夜飯餸吃得多只會傷及脾胃與無益罷?

撇開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喜歡拍攝佬味較重的電影不贅,每部戲的男主/配角因精神狀態經常會在失憶、失眠和即將失常的危險邊緣地帶痛苦掙扎,神智稍微正常兼身嬌肉貴的女明星,都唔會拿苦來辛跟導演爭做身痕女主角。一來可避開陣陣攻鼻欲嘔的汗酸臭味,二來被人當小丑吊起來打到頭崩額裂的特寫鏡頭,留到下世有機會再做演員時至來擔正都未遲。

趁平權委員會未發出投訴信之前,導演用特技將巴黎街道翻轉翻轉又翻轉,無論如何有冇死人冧樓都要加重女角出鏡的機會,況且一個唔夠就加多一個:法國影后瑪莉安·歌迪娜(Marion Cotillard)和加國影后愛倫·佩芝(Ellen Page)。兩女都曾經憑標青的演技在07年齊齊被提名競選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奬。拗手瓜的結果是小金人被翻生法國小雲雀《La Vie En Rose》啄走,加國少女《Juno》未婚大肚在學校等生仔的出位表演,雖暫時無法獲得老花評審團的青睞,但精神上仍然替她覺得雖敗猶榮。

好了,等安排妥當女演員有戲給她們做,也應該輪到介紹其他男演員出場了:渡邊謙(Ken Watanabe)!祖瑟·哥頓·利維(Joseph Gordon-Levitt)!!湯·哈代(Tom Hardy)!!!

日本影帝相信是本地觀眾最熟悉,所以只用一個‘!’就夠。

祖瑟同愛倫都同來自加國,祖瑟在北美一帶相當出名,年輕有為替Gregg Araki拍攝了《Mysterious Skin 2004》而得過無數獎項。近期有《500 Days of Summer 2009》和《G.I. Joe: The Rise of Cobra 2009》,更早期有電視處境笑劇《3rd Rock From The Sun 1996-2001》。演而優則導兼唱,非常有才華的多方位藝人,符合擁有兩個‘!!’的條件。

同樣來自英國,彼湯馬斯·哈代(Thomas Hardy)跟此湯·哈代肯定一滴血源關係都無。前者靠筆耕在文學世界奠定不可磨滅的文字版圖,後者靠根據同鄉Michael Gordon Peteron真人真事表演,用拳頭由細打人打劫打到今日坐緊監都打人的狂人《Branson》,贏得09年英國獨立影片獎之最佳男主角。當你見到他的狂人身材由幾百磅倏一聲變成而家斯文靚仔幾十磅,昂藏六尺身軀收放自如能屈能伸的獨家本領,相信任何人見到都會即刻擘開喉嚨大叫‘Britain's Got Talent!!!’

鴛鴦面、公仔面、娃娃面⋯都不是超市最新上架的快熟麵產品,是用來形容他的容貌五官有幾不對稱、似嬰孩屁股滑不溜手的面孔、永遠跟他實際年齡兵分兩路各有各行。千萬別小看這張青春無敵臉,他可因為它而有緣抱得97年柏林影展銀熊奬最佳男主角回家。還有史上最高票房記錄締造者,也全靠這張臉才能夠將《鐵達尼號》航向世界各地電影院,賺錢多到唔使撞冰山也足以重到船沈。

這張臉也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將他身邊如花似玉的女明星,迅速變老五成以致他跟她們的關係似:姐弟、誘吃禁果的純情少男、闊太暗自偷吃的園丁⋯完全沒有成年人該有的成熟世故樣(只討論他的外貌)。除非你喜歡吃嫩草,要不然跟著他也只能搞姐弟戀、不倫戀、畸戀或亂倫都可以。荷里活從不缺專家替眾明星打造各種不同類型的star vehicle,以對應各有需求市場提供常賣常有的產品。所以最後我終於弄明白,每次他用盡臉部每一寸肌肉來拉牛上樹,或額頭皺紋突然多過屋企養的沙皮狗時,我知道一切都不能夠怪他,皆因他是——Leonardo DiCaprio。

Saturday, April 3, 2010

人 * 神 * 魔戰



來了,來了,等到增長了好幾寸的頸,終於有機會看到這部用許多新科技,包括時下最流行的3D,來包裝古老神話當時興的劍與涼鞋類型影片之《人.神.魔戰》(Clash of The Titans, 2010)!

觀賞這部曾經於81年拍過的同名影片,一時覺得手痕要借福爾摩斯的放大鏡,來細心窺察新舊角色故事有甚麼分別,倒不如撐大雙眼來享受人與人、人與獸、甚至人與妖精打交的大場面,如隨著法籍導演Louis Leterrier拿住攝影機坐過山車拍沿途風景,一波未停一波又來般緊張刺激精彩連連。唯一最值得去關心,是緊貼椅背呼吸急促的觀眾,會不會在中途太過投入而捱不到最後幾秒,一時失覺大聲嗌了起來,就會白白犧牲由導演親手精心策划,用初女之血來獻祭海怪的高潮戲了。要不是Ramin Djawadi緊湊的配樂分散了部分注意力,看著不停裸背騎著飛馬的男主角,頻頻纏住妖精在海陸空中不停穿梭,使到身體重要器官血液循環不良的話,是極有可能因此暫時缺氧而導致馬上風。

不過話是話,蕩漾在地球下半部的澳大利亞,不知道是否太過靠近南極,地心吸力特別比其它地域強。除了盛產好多猛低著頭吃草的綿羊與牛仔,還有一種令向來以泡製銀幕初哥為榮的夢工廠大老闆,都要死死下打開獅子門行出荷里活,來到農場搜括適合穿上短裙(Peplum)但看起來又很‘男人’的男演員。不信?這裡有幾個活人版有得給你看:之前有蘇格蘭平原自由鬥士Mel Gibson、再有披戰甲夾死頂住到古羅馬鬥獸場搏殺的Russell Crowe、還有現在這位身上因為流著天神血統,而撞彩有大咖小咖幫手護航,斬魔除妖一番之後成為萬世頌揚的希臘英雄Perseus,是由酷到不需要講超過二十句對白的Sam Worthington飾演。

講起戲中令人難忘的角色,除了被丟棄在垃圾桶的機械貓頭鷹Bubo之外,還有那位名喚‘哎喲’的長生不老女人。Io不但睇著戲裡的英雄長大成人,更一起出入沙場跟宛如恐龍般龐大的蝎子打鬥,之後髮型與皮膚依然保持脆勃勃不變神奇狀態,來屆奧斯卡實在應該頒給設計這個角色的編劇與造型師,一碌大大棵會發光發藍的百年樹人貢獻大奬。

接著《人.神.魔戰》下來還有一大堆劍與涼鞋類型影片,將紛紛與觀眾來個面對面集體對照記。例如《300戰士》之前傳《Xerxes》、越獄猛男Channing Tatum的《The Eagle of the Ninth Gate》、甘願放棄斯巴達大好江山而選擇表演鹹豬手的Gerald Butler,也將會與滿身撲鼻硫磺味的Ralph Fiennes主演另一部希臘悲劇《Coriolanus》;還有即將殺到埋身,由斷背山男人Jake Gyllenhaal與‘哎喲’Gemma Arterton主演的《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 of Time》。

Sunday, March 28, 2010

愛麗絲 * 魔境夢游



有本事將《愛麗絲夢遊仙境》改編成《魔境夢游》,除了Tim Burton識得替一朵朵白玫瑰,塗上紅漆變成一朵朵紅玫瑰,御用愛將Johnny Depp見到有嘢玩,當然亦會自動請纓預埋自己一份。

向來講究銀幕形象打扮,有別於主流觀眾審美觀的JD,今次索性將半個人頭浸入漆桶裡,把頭髮眉毛眼圈嘴唇齊齊浸紅之外,也順便吸入大量化學氣體,搞到自己成日講話好似夢游咁,開始出現所謂瘋帽匠癥狀,由他來演Mad Hatter就是最好不過了。

有TB的地方就會搵到JD,跟著好自然就會見到Helena Bonham Carter的蹤影。

三大邪牌夾埋手腳閂起門來話要搞愛麗絲,夢游的仙境突然變成危機四伏的魔境,無拿著血淋淋的龍頭從兔仔洞裡爬出來,這麼忠於原著毫無驚喜計算的結局,一定是迪士尼叔叔關鍵指定要的happy ending,並不是睇慣鬼才導演長大的觀眾所要。

假如真的要延續愛麗絲原汁神話,又何需出動性格喜歡同古靈精怪攬膊頭的TB?更諷刺的是一連到晚都頭風的宣傳機器,搏命谷氣向觀眾猛吹3D迷藥,中毒至深的觀眾都木面木口認為,導演早已疊埋心水轉行到artist部門,親自落手執筆畫《愛麗絲寶劍屠龍記》。

紅白兩軍最後交戰的大場面雖然有啲例牌,但當見到愛麗絲成功揮劍屠殺姣龍,斬斷的龍頭隨著石級咚、咚、咚…碌落地下,發出極之響亮的杜比立體聲效,導演分明就是要盲的觀眾都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塊用普通爛塑膠片做的道具。看到這裡就忍不住在心裡笑了,既然不能夠改劇本就不如將計就計,借紅心皇后的口頭禪“Off his head!”趁机把迪士尼叔叔的頭砍掉。

夠膽向米奇老鼠頭上掟蝨乸,一來給觀眾看到覺得合情合理,二來又可暗中替大老闆去勢,在荷里活除了TB一人之外,恐怕找不到第二個。

* 從互聯網上得知在十九世紀的英國,製帽工人用含有汞的溶劑,將毛皮製作成毛氈。在通風極差的環境中,工人被迫吸入大量含汞的氣體,當體內累積一定程度的水銀後,開始呈現出所謂的瘋帽匠癥狀(The mad hatter syndrome)。其癥狀包括發抖、失去協調感、說話模糊不清、掉牙、記憶力減退、沮喪與焦慮。直到今天,瘋帽匠癥狀仍汞中毒患者的普遍稱呼。

Wednesday, March 10, 2010

麥昆 * 大絕食



英國視覺藝術家兼導演 Steve McQueen ,其首部作《大絕食》(Hunger, 2008)觀後覺得可怕可悲可憫,是讓人想到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種種被冠以甲之名而活在水深火熱,等待從乙權之中實現解放的人。

人如何為難另一個人,這裡再添一宗用排泄物來記錄的歷史。

寫在牆上的字,真的要等我們哭崩了頭才看得見?

Sunday, February 28, 2010

地獄 * 地獄啊!



Romy Schneider,1938年9月23日-1982年5月29日,本名Rosemarie Magdalena Albach-Retty,是一位奧地利出生德國籍演員,因演出《茜茜公主》三部曲而出名。

1938~1954(人間地獄):1949年9月父母離婚,母(演員)與第二任丈夫婚後共生育有三個孩子,與繼父溝通並不好。

1955:與母親同演《茜茜公主》(Sissi),開始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1958~1967(色獄):同 Alain Delon 拍攝《Christine,1959年》時情困萬人迷,兩人移居至巴黎後訂婚,並一同成功演出了多部戲劇如:Luchino Visconti 編劇的《可惜她是妓女》(Tis Pity She's a Whore, 1961)。64年與萬人迷分手,曾要為此自殺。66年與演員、戲劇導演 Harry Meyen 結婚,同年12月大兒子降生。

1968~1975年(煉獄):又與萬人迷合作在商業方面獲得成功的法國影片《游泳池》(La Piscine,1969年)。60年代末,全身投入到法國電影旗下,到70年代已是法國銀幕中最成功的女演員,經常與 Michel Piccoli 和 Yves Montand 合作演出。憑藉電影《 L'important c'est d'aimer,1974年》榮獲第一屆凱撒電影奬之最佳女主角。75年與丈夫分手,在離婚後的第二天便和比自己小十一歲的秘書結婚。

1979~1982(無間地獄):79年4月14日前夫在家中上吊自殺身亡。81年與秘書分手,之後5月還要面對嚴重的腎臟手術。7月5日唯一的14歲兒子在攀爬一個尖籬笆時跌落身亡。在最後一部電影《無憂的過客》(La passante du Sans-Souci)剛公演不久,1982年5月被新男友 Laurent Petin 發現心力衰竭死於巴黎的公寓中。





Monday, January 25, 2010

第67屆金球獎 * 灰色花園



八十年代出來的士高蒲的型男索女,一聽到這首舞曲開頭的幾個字:「灰色!哈哈哈,哈-哈-哈-哈…」就立即會尖叫搖頭擺腳往五光十色的舞池衝!強勁的音樂節奏更讓當初無人識的矇豬眼,經過江龍與名師包裝洗脫濃郁的東洋味之後,one more, two more…正竭而不捨踏著西方舞曲的腳印,一步步邁向香港勁爆流行樂壇的至尊后座。

之後的一切,你都已經很瞭解,這裡不必再贅。

看了第67屆金球獎的得奬者名單,判奬當局是否偏好熟男熟女或熟人的主流口味,由不得半票攀車邊乘客有機會啄嘴。沿途無端端看見廢置多年正要給閒花野草蓋過的《Grey Garden 灰色花園》,大叫一聲:「司機,唔該前面有落!」才急著跳車並輕輕腳走入前朝粉黛紅顏的故園,驚著稍為大步行過鋪滿枯葉的深深庭院,沙‥沙‥沙聲不停,就會嚇走那些可愛的貓與浣熊。

既來之,則安之——應該是這兩位叫著同樣名字的母女,最好之生活經驗與性情寫照。見倆人忙不迭將身邊一切大小事務,像翻閱記憶載滿的塵封相片簿,毫不避諱如數家珍呈現在鏡頭面前,要知道閣下夠膽或者有無興趣去睇,並非她們要考慮並擔心的貼身問題。除此之外,屋企是否會停水電兼殘舊到要冧樓、下一餐將會搽Jam吔多士食雪糕、貓或浣熊是否多到令人見到作悶…一切之後的一切都可以等——等她們各自在陽台沙灘曬了日光浴、聽舊唱片開心到一齊唱《Tea For Two》、邀請朋友過來開生日派對、跳舞抝頸撩交嗌找晦氣、聽完電台音樂然後瞓醒覺至來擔心吧。

嘎——寧靜的樹林突然傳來凄惶的烏鴉叫聲,打斷本來想繼續在《灰色花園》裡游覽的興致。對了,看看手錶也應該是時候出去等小巴回家了。如無意外,第一件入屋之後爭先恐後要做的事,唔係即刻要揾出林憶蓮的精選專輯,而係重聽鄭君綿與鄧寄塵於六二年合唱的《坐茶監》。

Sunday, January 17, 2010

阿凡達 * 莎岡



James Cameron執導的電影作品表:

81年《Piranha II: The Spawning 食人魚 2》(拍攝中途被撤)
84年《The Terminator 魔鬼終結者》
86年《Aliens 異形 2》
89年《The Abyss 深淵》
91年《Terminator 2:Judgement Day 魔鬼終結者 2:審判日》
94年《True Lies 真實謊言》
97年《Titanic 鐵達尼號》

至這部仍在各地戲院上映的《Avantar 阿凡達》,它是否會打破之前由全球火山孝子替《鐵達尼號》締造十八億美元的驕人票房紀錄,那就趁大家靜候等待奇跡發生的同時,不妨細心看清楚以上電影的戲名與主體——導演擺明車馬在販賣一種比生命還大的“另類”角色,不但專門靠它來扮姜太公設局釣觀眾入場,稍歉號召力的演員也只好屈尊降貴,以綠葉身份落力點綴大場面之外,當時不能夠把詰屈聱牙的姓名對口相聲,偶而忘記他(們)是誰也不是你的錯。其實魚貫入場的觀眾都頗有自知之明,懂得對圈外人三緘其口不提買票主因,情願冒眾矢之口水浸眼眉,都好過公開認同圈內人流連往返的犯罪樂趣:「對啊,就是為了要看食人魚、魔鬼終結者、異形、特務、鐵達尼號還有潘朵拉星球」,齊齊共襄盛舉大破慳囊也在所不惜。

可惜看畢《阿凡達》出來,心裡覺得有點難過。影片冗長頸脖有點累,恨不得快快收場好上厠所固然是原因。每格以萬美元單位製造出來的立體畫面,也應份值得花好多時間來細嚼慢嚥。只不過坐在群情激憤的觀眾席裡,幕幕美艷奪目的畫面並沒有響應預先疊起層層的高潮,心情反而不得已被弄到攣成一堆出來,何解?隔日看見報章說有很多看了《阿凡達》的觀眾,認為潘朵拉星球環境美好,令活在地球的他們感到失落與抑鬱…部分影迷對擁有藍色肌膚的納美人心生響往,產生“阿凡達憂鬱”(Avatar Blues)。

突然想起離世不久的法蘭索娃‧莎岡(Françoise Sagan),她筆下那位早午晚跟著富爸爸往不同舞場飛,無視青春為何物並大手筆揮霍的小姐,才夠資格天天躺在床上享用早餐時說《日安,憂鬱》。經過幾十年物質文明洗禮長大的富公子貴公主,怎麼活在驅體(人工整容或基因改造)與精神面貌(真實或虛擬)都可大量以消費名義得到的豐盛年代,心靈仍然如寡人般在時間荒原上獨自飄蕩,得不到充分的雨露灌溉與滋潤?

先旨聲明並沒患上“阿凡達憂鬱”,會覺得難過是不忍看見互相殺戮,大自然與生靈無辜被摧殘的畫面。說了不再去看戰爭影片,就是盡量避免跟“人類永遠不會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玩對對碰。更加讓人感到難過的,是導演竟然可以大言不慚將已經流行多時的“New Age 新紀元”訊息,全盤私有化並畫上個人簽名之後,也不避嫌疑嘗試把點子改頭換面賦予新風貌,就急著將它推出去拉住《2012》的爛尾巴游街示眾。被世界末日論嚇到終日慌失失的觀眾吃下這顆定心丸,效果會是繼續頭暈心㷫或者從此福慧雙修,答案很快就可以從那些每晚手挽手關起房門,一起計算票房收入的荷里活夢工場大老闆臉上看到。

Tuesday, January 12, 2010

別了 * 伊力‧盧馬



再也沒有了,只顧光說不做的《道德故事》、終日兜圈子找心上人的《喜劇與諺語》、喜歡老中青三結合講故事給我們聽的《四季》… Éric Rohmer (4 April 1920 – 11 January 2010, aged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