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迄今令我回味幾番的電影浪漫片段,排名「絕對」不分前後:
(1)Out of Africa,1985:男女主角一起乘滑翔機飛越無數火紅鶴之後,萬里穹蒼下心有靈犀一起牽手表達“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此情此景此刻配上John Barry扣人心弦的編曲————難忘。
(2) Superman,1978:超人與露薏絲示範人間罕有的雙人飛約會,由Maureen McGovern唱出專誠為女主角度身定做的Can You Read My Mind。女主角明明畏高但又興奮到合不攏嘴,處處要超人貼身黐實攬住唔放的肉緊樣,真過癮。幸好那晚天公作美雷公放假,省了本該有的翻雲復雨戲段,不然被毛都未生齊的黃口小兒看見,一定會誤解“在天願作比翼鳥”的純愛意義而要抱憾終生的。
(3)Un Homme et Une Femme,1966:女主角想著以往跟丈夫在巴西一起度過的甜蜜時光,隨著Pierre Barouh感性又詩意的嗓音唱出Samba Saravah,真懷疑還有誰能夠抵得住法式浪漫而不要墜入情網?
(4)小親親,2000:搭的士去機場時聽見無線廣播傳出Rosemary Clonney的歌聲,聽聽竟然是死對頭特別點唱給將要移民到國外的意中人。無端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裡頭一定有最深情的祝福————I Wish You Love,果然。
(5)花樣年華,2000:穿著曲線玲瓏旗袍的女人與西裝骨骨的男人,拘謹又含蓄的,隨著樓上窗口傳來Yumeji圓舞曲的旋律,緩緩走著去後巷的樓梯來回上落。眉梢眼角隱隱浮現似有若無的忐忑,在懷疑著下次還會有這麼巧合再度遇上?出街買餛飩面也可以同時擁有華麗與蒼涼的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6)À Bout de Souffle,1960:Martial Solal夢幻似的New York Herald Tribune旋律,加上男女主角漫步於靚爆燈的香榭麗舍大道,一句講晒————it's magic!
(7)The Piano,1993:想要走出幽閉與孤寂的蠻荒大地,讓長期被禮教緊緊束縛的心靈,重新得到愛情的滋潤與解放、除了需要擁有跨時代的過人膽色與敢愛精神,始作俑者竟然是你最意想不到並時常把它擺在角落的——鋼琴。那台不會開口說話,卻可以發出行雲流水般悅耳的音符,能夠降伏莽漢並讓他醒覺身邊原來有一個,正在默默期待幸福降臨的啞女人。
(8)Something's Gotta Give,2003:想像臨老入花叢到底是怎麼一幅畫面?老歌團The Flamingo主唱的I Only Have Eyes For You,讓一對過了適婚年齡的老年男女重新找到心中至愛。無論是否生得似傳說中的野獸與美女,只要學學法蘭西人瀟灑的講句「C'est Si Bon!」一切壞的也都變成好了。
(9)Vertigo,1958:除了靚人靚景、神秘懸疑、愛情戀物、心理宿命和疾病謀殺共治一爐的劇情將我迷到暈陀陀之外,舊金山城中城外美不勝收的風景線亦是讓我百看不膩的原因之一。
(10)Cashback, 2004:假如幸福可以永遠停格於那一秒…
Monday, August 31, 2009
Tuesday, August 11, 2009
Wednesday, August 5, 2009
送行者 * 禮儀師的樂章
.jpg)
假如不是因為本木雅弘(Motoki Masahiro)或者広末涼子(Hirosue Ryouko),你認為本地觀眾會不會留意這部電影?假如沒有拿下奧斯卡外語片獎項,你說會不會有發行商肯花大錢買獨立片商出產的影片?況且故事又是圍繞著死亡與「納棺師」這麼偏又冷門的職業,情況就有如見過鬼怕黑的廣東人說:「多謝夾唔該,好行夾唔送。」可是偏偏這部戲的主體,就是要你去認識與懂得感謝(像日本人那樣向前彎腰九十度),那位可以在家屬眾目睽睽面前,仍然手不抖氣不緩帶著百分百專業精神,替大體洗身、著衣、化妝,讓死者帶著美麗與尊嚴入殮的「納棺師」(送行者Okuribitoおくりびと)——屬於葬儀社另外委託的分支,也是日本風俗相當獨特的一環。
不排除起先是帶著文化獵奇的意念來看戲,但導演瀧田洋二郎就是有本領把可能一致認為可怕噁心的題材,很有技巧地讓觀眾從獵奇變成動容,也順便除掉喪葬禁忌的負面形象。適其逢時出現的幽默感,不但讓男主角慢慢調適現實中突如其來的失落:從樂團解散而失業的音樂家,回到家鄉誤打誤撞成了不怎麼被彊板觀念接受的納棺師;從開始被逼免其所難到認知這份工作的價值之後,還要面對妻子與老朋友得知後的排斥;沒有豁達的老闆、女同事與幾位老人家在身邊默默給於知心的開解與鼓勵,這一路走來說真的並不是那麼容易。難得男主角肯擬定決心堅持信念到最後的大覺大悟,也終於為糾纏自己多年的心結打開出口,並完善處理自己生命記憶中最難解的親情糾葛。
用戲裡的處境對照時下現代人的精神狀態,很多時候都怪自我太過敏感與自覺到了無論對自身或環境,有太多的理由來自圓其說、推搪、埋怨、批評、潤飾…沒完沒了。何時才能破除我執,回復見山是山的境界,除了需要有大智慧,擁有足夠的勇氣與坦誠面對自己與別人也很重要。戲中不斷提出生命並不是一部從開始就是要等待結束的故事,死亡只不過是到達另一個世界的臨界點,並不是生命完全結束的終點;對悉數出現於路途兩旁的風景,又應該用甚麼心態去對待?看見男主角用兒時的迷你大提琴輕輕奏出傳頌彌久的《平安夜》,再看看年過半百鰥居的老闆與愛泡茶喝的女同事,臉上浮現的表情是那麼平靜詳和,誰說迷你大提琴就不能夠奏出好聽的樂章?
Sunday, August 2, 2009
Tron * 電子世界爭霸戰

看見蘋果的電影預告片網址上出現一個似曾相識的T-R-O-N字,喉嚨立即痕到有如失控的粉絲般尖叫!你要是沒有看過玩過由‘啊得你’Atari研發出來的碰碰彈子台(PONG)或爆破彗星 (Asteroids)就不會明白,第一次用Joystick來玩電子游戲會是那麼令人開心到笑口噬噬;況且名字又取得這麼貼切,飯後揸住支棍來玩真是快樂過做神仙,不但令玩家全身上下跟“頭”字有關的器官,完全爽到局部麻痹孿埋一堆之外,最後濕不濕當然是閣下私人手掌的事,一切與電視上到處出游搵士多啤梨香蕉吃到擒擒聲的“餓鬼”無關。
平時懶得用Widget裡面設有的計算機,今次難得心血來潮拿出來按一按,真是不按不得已,一按就嚇到眼都突埋。以劃时代科技產物——電腦為題材或用電腦技術制作的里程埤電影《Tron》,自八二年到現在這部將要推出的續集《Tron Legacy》,竟然已經相隔足足有廿七年!荷里活的後知後覺淪落到如此萬劫不復的境界,真有本事令我這些鞭長莫及的業餘粉絲,可以把心一橫趕搭下班機飛到片廠,揪出該死的幕後黑手兼擘大喉嚨小小地質問,為何狠心將當年一顆耀眼的珍珠,捨得埋在一堆扭來扭去又縮大縮小之後,依然是一坺會令人見到就立即反胃的爛銅爛鐵之下?連不怎樣講人性(故事)的《星球大戰》,都已經不分前後把需要交代的大話講到好似《星空奇遇記》裡面的太空船咁,可以Warp得幾遠就可以得幾遠,你重企喺度等乜?
廢話少說,七十年代中期Steve Lisberger與他的生意合夥人拿住劇本到荷里活碰運氣的時候,華納、米高梅與哥倫比亞都一致對他耍手擰頭。專吃古後不化的老財主齊齊認為,青少年終日沉迷於電子游戲已是不濟,那還敢得罪他們的衣食父母,花大錢來拍如此題材的電影來砸自己的票房?幾經轉折來到八零年,SL決定將劇本推薦給當時有意投資比較大膽創新類型電影的迪士尼。結果買賣倆方一拍即合,之後創造出來的票房奇跡,就連一向獨霸動畫市場的米奇老鼠也都始料不及。至今戲裡仍然令人印象深刻震撼的場景包括飛車追逐,其中轉直角彎、車後拖曳長長光影的視覺效果,已經成為該電影最經典的畫面以及最後邪不勝正,讓電腦世界的燈光逐漸轉換顏色等等,都是後來許多電影仿效的對象。歷史講完,先來看看即將推出的影片到底有甚麼綽頭:
迪士尼將會斥資三億美元打造影史最貴電影之一的3D三維立體大片,並先早於ComicCon動漫節上公佈了正式片名與片頭設計。故事主人公是廿七歲的Sam Flynn,他是前部戲裏男主角Kevin Flynn的兒子。為了尋找失蹤多年的父親,也和女友一起進入了電子格鬥遊戲中,然後見到了在這個“電子世界”生活了廿五年的父親,之後三人共同展開一段生死大冒險。該片由廣告導演Joseph Kosinski執導,預計於二零一零年年尾上映。今時三億美元跟之前《Tron》的一千七百萬美金制作資金來比,真是應了那句“牛髀同蚊比,簡直無得比”,也可以想像米奇老鼠不怕對住大白鯊咁大個口,完全都是為了今次全球票房的收獲,懷有多麼狂大的野心與決心。粉絲有時講起心頭愛起來,都不是任何IQ、EQ、QQ、阿Q或實Q可以理解。為避免自以為是被人詬病,講有個花痴賣花不停讚花香,帶著順手查的心態上網找超級影評達人的個人網頁,睇有冇為《Tron》留下咩口水印。搜查出來的結果也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已過了四分一世紀的影評,依然分毫無損從電腦視屏中顯示,看來從今天起,除了吃,我真的要好好對待另外這一粒電子蘋果咯。
*由Roger Ebert寫有關八二年《Tron》的影評,請連接: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19820101/REVIEWS/201010350/1023
*餓鬼或吃豆人(Pac-Man)是電子游戲歷史上的經典街機游戲,由Namco開發並由Midway Games在一九八零年發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