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0, 2010

下女 * 女僕



《下女》(The Housemaid, 1960)原為南韓導演金綺泳作品。導演林常樹於零一年翻拍此片,請來兩年前憑《密陽》封后的康城影后全度妍和李政宰,並頻頻放風說兩人將有大量裸露畫面掛帥,使本片未上演已在康城牽起不少毛風毛浪。新版本尺度肯定開放,但不致於去到要通街唱的程度。另外加入老管家的角色,顯示舊版六十年代的中產家庭經濟實力已邁向富裕階段,多聘幾個傭人來打理豪宅或者專用一位全職褓姆照顧孩子,根本就不是問題。

《下女》引誘男主人還是男主人自誘,說穿了還不是一個手掌拍不響。女傭囿於固有工作環境,為兩餐無可避免成為家庭囚犯,平庸者懂得屈就自己無條件將青春葬送,晚年晉身「管家」地位也應聊以老慰。難得有幾份姿色的現代灰姑娘,寂寞難耐時碰著男主人肯迂尊降貴「臨幸」,頓使不分日夜罰企角落頭執頭執尾的「下女」,突然醒覺有機會升呢進入客廳指手畫腳當「上女」,試問又有幾多承受經濟風暴肆虐後,變得更實惠的女人可以眼眨眨枉視送到埋口的肥肉不啖?跟舊版相比,全度妍不再是粗魯野蠻不識相的鄉下妹, 而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單純女人。故事發展成眾女似眾妖圍著唐僧氹氹轉,讓人不期然想起金綺泳於九七年出品的《異魚島》(Io Island),當中自私扭曲的人性猙獰認真夠晒 B級邪典,戲末那個畫面假如給男人見到之後唔打冷震,至奇。

《下女》被囂張跋扈的男主人視為玩物不特已,珠胎暗結後被老奸巨猾的老管家、大婆及其母親結二連三羞辱陷害,最後提起橫手在眾人眼前表演特技雙料自殺,畫面視覺突兀是有,但間接擴大導演將《下女》變成《傻女》的義無返顧,令人扼腕之餘也暗中拿此片來對照,剛仙遊的 Claude Chabrol於九五年拍攝的《冷酷祭典》(La Cérémonie),《下女》的故事轉折與血腥感無疑是蒼白簡單多了。



《女僕》(La Nana, 2009)是智利導演 Sebastián Silva編寫與拍攝的第二部長片,導演與飾演女僕角色的 Catalina Saavedra憑此片贏得多項國際影展獎項,是部相當惹人注目的電影。看見電影海報裡的《女僕》像老母狗似的對著行人虎視眈眈,潛意識不分黑狗白狗就立即落閘放狗,猛吠認定這不過是另一部濫賣家庭暴力的驚慄片是不對的。暴力是有暴露也有,只不過不會特別為了賣點而露點,聚點是導演非凡的創意與洞悉人情世故的憐憫心。

《女僕》與《下女》的心境相同,長期勞碌換來的麵包填不飽寂寞與歸屬感,但畢竟東西兩方的社會價值觀與文化傳統有異,難以預測的心理狀態在這裡將會出現迴然不同的結局。《下女》遇到吃古不化的老管家,為保住自家地位私下跟女主人通風報信,令人齒冷的出賣終釀成另一則無可挽救的社會悲劇。《女僕》比較幸運,遇到年輕又有自信的露西,將她從極度自閉與防衛性強的自我中心,拉出來坦蕩蕩在私家草地上曬日光浴。從此面貌迷糊的《女僕》是一個擁有喜怒哀樂的活人,而不是木口木面霸住某個角落頭賴死不走的木傢具。

《下女》或者《女僕》都好,希望眾姊妹看過之後識得分別甚麼是自毀或自救,阿門。

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柏林學院派 * 現代婚姻四部曲

四部德國新貴電影,分別有 Christian Petzold《Wolfsburg, 2003》、Ulrich Köhler《Montag kommen die fenster/Windows On Monday, 2006》、Stefan Krohmer《Sommer '04 an der Schlei/Summer '04, 2006》、Thomas Arslan《Ferien/Vacation, 2007》。Petzold和 Arslan與 Angela Schanelec, Maria Speth, Benjamin Heisenberg等一班年青德國導演被歸類為“柏林學院派”(Berlin School),當中 Petzold相信是最受注目的一位。他們不向主流低頭,以有限的成本拍攝電影,因此形式與題材相較於主流顯得多元化。

四部電影相約針對當代女性面臨自我存在意義、感情需求與自我矛盾提出非常洗鍊的審閱。或許,這一切就有如佛經有云:「旗未動,風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動」罷了。



《Montag kommen die fenster/Windows On Monday, 2006》是 Ulrich Köhler拍攝《Bungalow, 2002》之後的第二部長片。年輕有為的女醫師尼娜(Isabelle Menke飾)突然心血來潮,駕車離開她的丈夫和小女兒,獨自一個人到郊外四處遊蕩。自己是否再次懷孕?新家的窗戶安裝好了嗎?家人同事是否會擔心?妮娜從郊外的避暑屋溜蕩到森林裡的體育旅館,遇到前羅馬尼亞網球運動明星,兩人擁有了一段短暫的約會。影片的尾端是參加喪禮之後,尼娜與丈夫坦承相擁在車廂後準備親熱,可是突然不懂為了甚麼原因而索然停止⋯



Stefan Krohmer《Sommer '04an der Schlei/Summer '04, 2006》裡的瑪麗安(Martina Gedeck飾)與丈夫兒子過著舒適無憂的中產階級生活。夏天全家到郊外湖邊玩遊艇渡假,同行還有兒子比較年長的女友麗薇兒。某天麗薇兒自湖邊帶著富有單身漢比爾回來跟大夥見面,平時非常知性自信與美麗的瑪麗安,臉上突然閃爍著一絲曖昧⋯



Thomas Arslan執導的《Ferien/Vacation, 2007》是影像最迷人的一部。充滿濃鬱的夏天氣息、樹梢與野草隨風婆娑的姿態,萬籟皆靜只聞蟬鳴的詩意鏡頭,似乎可以暫時調諧發生在眾角色之間的衝突。蘿拉(Karoline Eichhorn飾)、保羅與一對子女,如常到蘿拉定居在郊外的父母家渡暑假。今年夫婦倆的相處將會跟往年很不一樣,一切自蘿拉對保羅承認她在外面認識了另一個男人開始⋯



Christian Petzold的《Wolfsburg, 2003》是一部電視電影。蘿拉(Nina Hoss飾,後來演 Yella)是在靠近 Wolfsburg 市鎮,某間超市冷藏部工作的單親母親。獲悉兒子在公路上騎單車不慎被飛利浦“撞後逃”而丟命,從此平靜安寧的生活變得失魂落魄又自責。就想投河自盡結束精神折磨的時候,卻被終日承受良心責備不安尾隨而至的飛利浦救起。帶著贖罪與同情的心態,飛利浦得知蘿拉被超市開除之後立刻自資安排她到好友的公司上班⋯ 飛利浦跟富女友經常為第三者問題而爭吵不休,厭倦長期仰人鼻息的他決定放棄穩定生活,準備拋開所有回歸家鄉另謀生路。就在飛利浦向蘿拉道別而一齊來到湖邊表白心跡時,蘿拉突然發覺飛利浦駕駛的車型跟兒子死前描述的若有相同⋯

Petzold深諳緊張大師希治閣的懸疑論,他好像也要罰觀眾長時間忍受如坐針氈的緊張與痛苦,一切致命攸關生死真相大白的鏡頭,通常都要等到電影結束前的幾分鐘才出現。認識 Petzold是因為《Yella, 2007》,這部與《Die innere Sicherheit/The State I Am In, 2000》 和《Gespenster/Ghost , 2005》共同組成“Ghost Trilogy”。

Sunday, December 19, 2010

第11屆歐盟電影節 * 2010

已在城中連續舉辦了11屆的歐盟電影節,可說是讓本地觀眾能夠坐在傳統戲院裡,面對面跟一群無必要說英語的演員,談情說愛嘻哈悲痛的美好時機。這次比去年看多了幾部電影,是首兩部讓自己深深覺得意猶未盡,而特意省掉到Uniqlo掃貨的寶貴時間,掉頭把消費的慾望與對象,擠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電影院裡。主辦當局並沒聲明本屆主題是甚麼(從來沒有?),是碰巧還是個人選片因素作祟,直覺跟理智說戲裡的角色與‘死亡’好接近。



西班牙電影的青少年《El Bola》跟地球村其它村民無異,只是閒時喜歡與對頭打賭在郊外跟火車玩“對對碰”。能夠僥倖躲過被鐵龍搌成肉餅是平常事,想擺脫家裡突然結集的暴風眼卻不是那麼容易。原來遲早要接見的死神並不喜歡徘徊在鐵軌旁,風眼的源頭正是那位活生生站在家裡,碰到面時必要說‘Hola!’的父親大人!(導演:Achero Mañas)



意大利電影《The Speed of the Light/La Velocita Della Luce》裡的美女接線生與偷車大盜本是同黨,為接近一位身份與背景都極度隱秘的老人家,雙雙被好奇的貓漸漸引入死胡同而仍不察覺,拿著奪命鎖魂刀的死神已站在黑暗盡頭等著⋯本片映像流麗音樂搭配也很有氣勢,只可惜壞在甫開始觀眾已可猜到結局的故事,真是白白浪費意大利電影之優良傳統——喜歡聘用俊男美女做冰淇淋代言人的心思。(導演:Andrea Papin)



波蘭電影《Chopin: Desire for Love/Chopin. Pragnienie milosci》是肖邦與喬桑兩人開始仰慕對方驚世才華,如何相扶相愛到相對相離的激情多重奏,舊情人和一對子女的輕蔑妒忌從中作梗,全都只是為了爭取喬桑身上處處漫溢的愛!不斷費神心理交戰至體力透支的情感遊戲,到頭來受精神傷害的一蹶不振、爭愛不遂的以亂愛來報復、健康本來已經夠孱弱的就更加惡化⋯缺乏喬桑愛情滋潤的肖邦離死神不遠矣。(導演:Jerzy Antczak)

接下來這幾部電影才是本屆電影節,自選的 crème de la crème:



丹麥電影《Terribly Happy/Fryktelig Lykkelig》 真有頻頻讓人覺得驚奇的感覺。無論故事編寫影像拍攝角色演繹,環境空間背景與音樂配搭營造的懸疑氛圍,誘逼觀眾審視“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是否煞有其事,還是男主角身處寒冷郊外執行警務時,為排遣寂寞而自作的南柯一夢?不受當地居民歡迎的一對夫婦突然離奇死亡,讓身陷嫌疑最大的警衛男主角,自動放棄回歸運用法律規範來治理文明城市的機會,反而選擇加入以長老式執行私刑的意識封閉僻鄉,個中經歷多個轉折巧合與弔詭,真要看完電影才決定到底是信還是不信。(導演:Henrik Ruben Genz)



瑞典今次放映兩部電影《Leo》與《Sunstorm》。《Leo》是導演一手包辦自編自導自演,通常也會找自家人例如父親來演的電影。身為土耳其外來移民第二代,導演常常為了自我身份認同、種族宗教習俗文化的差異⋯模擬身入其境的電影情節來跟當地社會現象對話。導演拍過的電影不是每一部都像《Leo》這般悲慘,以死亡作故事的開端也以死亡來結束一切,其中也有不少是導演透過世界大同的心態,以比較輕盈惹笑的手法來表達瑞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 bitter sweet。(導演:Josef Fares)



法國電影《Welcome》也相當惹人注目。庫德籍(Kurdish)少年自中東徒步穿山越嶺來到法國海邊,設法偷渡英吉利海峽到倫敦追尋至愛的艱辛,感動了正要跟妻子辦離婚的當地游泳教練西門。西門為了贏回妻子的愛與自信,不顧一切阻礙也要幫助少年學習游泳,可是只靠超額的意志力是否可以保證橫渡成功?影片的結局將會給人有意想不到的超然體會。(導演:Phillippe Lioret)



比利時電影《The Only One/Vidange Perdu》是眾影片之中,比較關注老人問題的一部。戲裡的獨居老翁跟一般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老人不同,他有個人意見並經濟獨立,想到要做甚麼就會毫不猶豫去做,完全不把庸俗女兒提供的意見當作一回事。最可敬的是他還未放棄學習新事物的勇氣,例如放棄打字機改用電腦打字、隨鄰居上超市買菜煮飯、自聘辣妹打掃收拾家務⋯看來生平唯一可以打倒老翁的事情就只剩寂寞難耐的時刻,到甚麼地方找人作伴頓成為老翁當下的困惱⋯(導演:Geoffrey Enthoven)



芬蘭電影《If You Love/Jos Rakastat》是根據當地作家 Zacharias Topelius所寫的童話故事改編,是一部非常有節奏感的浪漫愛情音樂劇,裡面的演員從小孩到成人三句不離唱歌,五步不離跳舞,哦你猜對了,它是非常的范-特-西。或許我們對北歐國家的氣候不大瞭解,以為常年生活在寒冷之下的草民,男人是舉止野蠻粗魯的維京大盜,女人是一座面無表情的天然冰山⋯哈哈,這麼刻板僵硬淺窄偏見迂腐的觀念,早就應該把它拋去爪哇國給土人煨番薯算了。今天的芬蘭擁有連續讓人“驚艷”不斷的事物,處處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實在居功不小。甜美的主題曲“Jos sä tahdot niin”出自原唱者 Hector,由 Samuli Edelman與 Jippu代替男女主角在幕後對唱,大家不妨到 YouTube查看。(導演:Neil Hardw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