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1, 2007

英倫 * 蜚聞

最近電影圈猛括英國風,就如一向自身跟紐約稱為連體嬰的 Woody Allen 也紛紛勞師動眾的帶領他的創作班底來這裡尋找藝術生命的第二春。這老人家一待麼就連開雙響炮:Match Point 和 Scoop 而前者更替他贏得行家們一致的好口碑, 可觀的票房和大大的提升了 Scarlett Johansson 的曝光率,看來他老人家仍然是興致勃勃的要繼續待在這挖空心思找下一部戲的題材啦…


觀賞 Anthony Minghella 拍的電影是很過癮的。大導演有本事組合一整班不同國籍的 A-List 演員為他長期跋涉沙漠直至毀容有 The English Patient、玩盡身份心理交叉混淆驚慄的 The Talented Mr. Ripley、還有從戰地浩劫餘生後仍硬要翻山越嶺歸故里尋舊愛的 Cold Mountain‥ 到最近因跟蹤少年竊匪而差點失瘋迷戀單親外來移民母親的 Breaking and Entering‥ 阿哥阿姐們都好像玩得非常投入兼交足功課,觀眾們也樂意拗夠了勁用 X 射線般的眼睛來透視和預測到底誰的演技能夠靠主演大導演的電影而得到小金人的青睞與眷顧。不過話轉回來這一系列的影片都是大導演改編自名家小說。他能夠這般洗練的將原著精髓與神韻保留在片子裡是因為遠在一九八四年的時候,London Theatre Critics 已經慧眼獨到頒了 Most Promising Playwright of the Year 來肯定他非凡的編劇才華。


當你看到老戲精 Judi Dence 在公園裡慢慢的找機會開口跟一位陌生女人搭訕時,你心裡面會湧出怎麼樣的感覺?尤其是當你看到她那雙好像貓咪抓到了獵物卻不急著吞噬而要把它玩弄於股掌間的得意樣‥?對了、沒錯、就是那個貓樣… 韶華遠逝,寂寞難耐或者選擇不耐?當看到年輕貌美的新美術老師無能失措解決鬧事的學生,身為學校元老之一看到後當然是立刻義不容辭的伸出援手打救落難玫瑰,然後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來拉近彼此的距離以搭起忘年友誼橋。本來小鎮生活如流水般平淡無奇,太平盛世背後往往是隱藏著暴風雨將要來侵的預告。通常嘛它會先給你看它老天爺一派詳和的模樣然後,嘿…


觀看這部片子時,一邊在想這一定是某某人的回憶錄。在網上查了一會發現它果然是跟 Alan Bennett 的自傳有關。片中八個少年風趣幽默的英式對話兼詼諧抵死的摹仿 Bette Davis 來猜她演過的戲名、當課上到一半時認為有必要就可以即興彈琴唱歌、或者索性開一個歌舞劇式的醫務所假扮醫師與病人,不但要學生理還順便練習法文對話,真是夠屌。雖然電影前半部以 80's 輕電子音樂來帶動故事的背景,但到了中部因文學老師 Hector (Richard Griffiths 飾) 牽連蜚聞而被罷黜所受的打擊和接近尾聲的交通意外,多多少少都帶給了這班不羈的少年一點點有關成長的傷感與哀愁。雖然天沒有不散的延席但青春可不能留白,等它日有機緣相逢時大夥再舉杯歡暢吧!

剛經過 HMV 看到 DVD 影帶架上的《Whitnail & I》二十周年記念收藏版時忍不住笑了… 還記得那個闊氣猴急肥叔叔?

Thursday, June 7, 2007

德國 * 新銳





當荷里活正在鬧劇本貧血症時,一群文哲藝理精神深厚的編劇家,和幾位大膽打破傳統表演局限的演員,加上勇於將前兩者的構思與身體語言,結合自己本身已經擁有非常強烈風格的導演:這麼一個接近黃金夢幻般組合所製作出來的電影,正像一顆奪目璨銳的恆星,兀垠照亮著毆羅巴的夜空。

先說 Elementarteilchen/Elementary/Atomised 本是法國作家 Michel Houellabecq 所寫一本充滿爭議性的書。德國導演兼編劇 Oskar Roehler 巧妙的將故事架構移花接木的搬進來自家後花園,配合自己六十年代成長背景,徹頭徹尾帶領觀眾來個追憶逝水年華。那些有吃過草,進過嬉皮無遮夏令營,或者曾經流連地下皮革尋歡大會… 花的孩子們一定會被這些片段勾起腦髓裡那暫時麻醉但仍然騷動不安,隨時等候機會出擊的集體記憶,都一個個各自紛紛對號入座。

在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自編自導的 Des Laben der Anderen/The Lives of Others 時候,腦海裡一直有個聲音不停的問:假如是你,你將會作怎樣的選擇?很難想像活在一個日與夜都佈滿隱形竊聽器的空間裡而且荒謬的是,即使曉得你的鄰居被裝了小耳朵,你也得裝作若無其事如行屍般繼續向他朝晚問候;因為你知道一旦說出真相來後果就有如漩渦效應般迅間將一切涉與你有關的人事,通通倏突捲入那永無翻身的黑暗深淵裡。可怕?更驚悚的是因為恐懼而不自覺的讓心靈,一步步受到侵襲而慢慢僵硬,漰爛,腐朽,最後死掉。看著想著覺得記憶的櫥子突然翻開另一位曾被媒體喚為德國新浪潮導演的法斯賓達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他用少過兩個星期的時間拍過一部有關世人因抱持固窄的觀念,比如不同種族和階級的老少配,人們因不了解或不想試著去了解這現象而產生怨恨、恐懼… 導至無可避免的悲劇出現 – Ali: Angst essen Seele auf/ Ali: Fear Eats the Soul。

導演 Matthias Glasner 跟演員 Jürgen Vogel 兩人一起自創電影製作公司之後, Der Freie Will/The Free Will 也同時誕生了。導演刻意用粗粒淡色 (low resolution/low colour) 來處理整部片子的畫面。這有點模糊低調的色彩用來疏離我們對角色的投入,但也無形中幫助我們更了解角色們內心的荒涼,也擴大了他們生存於某個環境的荒涼感。片子是蠻磨耐性的,大該有一百六十分鐘長;對白不多,角色也少。假如不是演員們一路以精湛的表演,慢慢帶領我們進入接踵而來充滿震憾性的畫面與故事,大概戲院裡有一半的觀眾會看了開場戲之後就打退堂鼓了。感情戲是強烈的,宣洩的方式也相對的激烈… 可能雙方都曾有過一段深刻的精神/心理創傷,經過太過多的靈慾鬥爭之後,可能覺得就這樣一路風平浪靜的過日子下去是個假相?不相信眼前的真,又不能再任體內潛伏的惡無盡量的敗壞下去,可是尋找解脫是不是唯一通往自由的方式?

(請看維基百科有關 Verfremdungseffekt/The alienation effect 的解釋:間離效果 ,又稱陌生化效果、疏離,是德國戲劇理論家、劇作家 Bertolt Bretch 布萊希特所提出的戲劇表演理論,是指將觀眾疏遠於戲劇或電影,這被布萊希特稱為敘事劇(史詩劇)。布萊希特認為戲劇應為政治服務;觀眾對舞臺上的戲劇投射情感會妨礙觀眾的冷靜判斷。在劇本的創作上,他多以異國的、模糊的時空背景,並運用說書人講述故事,以達到觀眾與劇情間的疏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