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零九年歐盟電影節 * Little Ashes







得悉零九年歐盟電影節於本月十二日在城中揭幕,查閱兩家戲院的節目表之後,立即時不虛擲趕著去城裡撲票。這次學乖提早半個多小時到櫃台前排隊,哈利路亞總算平安無憂買齊要看的戲票。講真要多謝《2012》在同一個星期開映,因為它人潮才不停從四方八面涌入,額外製造人山人海的場面,讓水靜河飛的電影節增添不少熱鬧氣氛。

對於這次的收獲感到相當豐富與滿意。這幾年德語片拍得愈來愈有自信,台前幕後帶出來的制作誠意更是讓人傾服。柏林圍墻倒了二十年之後,東西德人才創意交流頻密,直接造就新一股文藝復興風氣。以前的德國人除了跟你講新科技研究之外,賣給你的依然是用科技製造出來的硬產品。現在的德國人已懂得一味靠硬是不夠的,用「軟」文化來包裝產品會更加容易與時尚潮流品味掛鈎,何樂而不為?至於野心有多大?零八年《Kirschblüten/Hanami 快樂傷逝》德國鄉下土瓜搭飛機去一個一直對外宣揚,它的傳統文化沒有被現代文明污染的櫻花國,在那可以尋回失落的人生樂趣,壓抑的藝術心靈也得到舒展與安撫。信不信由你,或者小津的《東京物語》真的可以感動這些吃慣香腸與包菜卷長大的德國熊男熊女,可是總覺得女導演Doris Dörrie跟東洋人拋媚眼做小動作的投機成分非常高…希治閣老人家的聲音又響起了:「英格烈,這不過是部電影!」還是誠意比較重要。

你一定聽過「盤菜」、「盤夫」、「盤根」、「盤劈」…但有沒有聽過「盤戲」?看完由老人家獨自撐起半個銀幕的戲之後,接著下來這部用熟男熟女一起煮熟的零七年瑞士肉球《Underbar och älskad av alla (och på jobbet går det också bra)/Wonderful & Loved By All》,不但令你看了胃口食指一起動,也明白為甚麼「盤戲」是個多麼值得做的事。別以為年屆四十魚尾紋多到可以打摺做千層糕的女人就沒人要,榴槤有時也可以變成超市芸芸奇貨中可居的acquired taste。噢,差點忘了食肉獸喜歡啖肉多過吃水果,這部戲肯定對中胃口:先來瑞士道地芝士風味啖啖肉,嫌少不夠飽?那再來一份丹麥客串鮮牛排,讓導演Hannes Holm再撒些鹽花胡椒粉來提味,效果包管好吃到連骨頭都吞掉。

好了,吃飽飲醉再打個響「呃」之後,接著這部德國片真的要坐下來慢慢欣賞,身體才有機會消化與吸收美食中的好營養。導演Robert Thalheim於零七年拍攝的《Am Ende kommen Touristen/And Along Come Tourists》,將會帶觀眾回到二戰後波蘭境內的納粹集中營參觀。期待會看到核突場面的肯定要失望,這裡已經變成一個乾乾凈凈的旅游熱門地點。故事說年輕德國小伙子來這裡做國民服務,需要照顧古怪波蘭裔老人家,過後愛上聰明漂亮的本地女郎…

《En la ciudad sin límites/In The Boundless City》是西班牙導演Antonio Hernández於零二年出品的電影,眾多影片中一部相當舊的戲。讓人覺得觸目又開心的,並不是故意賣弄懸疑的劇情,整部戲的風頭完全是給演技實在了得的Geraldine Chaplin奪去!故事源自四十年代搞革命反獨裁法朗哥的黑暗日子,相似的背景不多不少讓人想起剛剛由Paul Morrison於零八年拍攝的《Little Ashes》。經過半個世紀之後,西班牙同志詩人羅卡與達利之間的愛怨情愁,達利生前兩次不認不認,最後也從他倆來往之間的信箋畫作詩篇裡,讓像他一樣喜歡天馬行空創作的編劇,抓到那條藏不住的狐狸尾巴。

Tuesday, November 3, 2009

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 * La Superbe




十一月份收到最好的禮物!!

Sunday, November 1, 2009

活死人之夜 * 異靈島* 閃靈





十月三十一日,又是一年一度讓猛鬼出籠,群魔亂舞喧嘩的萬聖節。從互聯網上找到一張有心人士選出,零九年十大最恐怖影片的名單如下:

1) The Shining (1980)
2) Rosemary’s Baby (1968)

3) The Wicker Man (1973)

4) 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

5) Psycho (1960)
6) Alien (1979)
7)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
8) 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1974)

9) Halloween (1978)
10) Jaws (1977)

入選的影片就算生不逢時坐在電影院裡觀賞,不多不少也曾在甚麼地方看過聽過吧?例如比較熟悉的《Jaws 大白鯊》、《Alien 異形》、《Psycho 驚魂記》如此這類早已被奉為經典的影片。令人咋咋稱奇的並不是因為挑中這部或那部影片,又或者影片取的名字到底有多麼嚇人,無端端撩起癮頭的,倒是為了影片名字旁邊的拍攝年份。仔細看清楚會發覺最古老的有同志導演James Whale製造的《Bride of Frankenstein》 ,跳過第一與第二世界大戰的動蕩時期,來到嗌著要造愛反越戰的六十年代前後共有三部。最靠近現代的有《The Shining 閃靈》,出自一向以意識大膽見稱的Stanley Kubrick。之後全十部恐怖影片裡面,想都沒想過有一半數目竟然是來自跳迪士高的七十年代!

近代恐怖片的故事內容應該是接著George A. Romero《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活死人之夜》而來。被喪屍趕盡殺絕逼到要游水遠渡至蘇格蘭,匿埋某個山旮旯《異靈島》上苟且偷生殘活下來的殘兵敗將,逃過番生執得身彩養精蓄銳一段日子之後,按常理眾人會覺得寂寞與難耐是正常也是應該的。鬼妹鬼婆礙於傳統禮教也不流行齊齊梳起磨鏡,敲經茹素更似前所未聞那來的異族蠻邦文化。狗不拉搭突然有個貌如唐僧的警察,因查案迷路而誤闖島上隱蔽盤絲洞,眾乾物女見到飛來蜢不但連連叫:「喲,太陽神終於聽到我的祈禱了!」興奮之餘也不曾忘記堆柴起火燒水煮肉準備開齋。平時靜若處女動若八隻腳爬的蜘蛛精,先流口水再吐銀絲把精壯肥腴肉捆著,慢慢使勁出暗力榨乾抽凈鮮甜肉汁,最後連睇得吃得無嘥的驅殻都啃埋,你話養顏補身我話物盡其用都可以。《The Wicker Man》是英國導演Robin Hardy根據David Pinner寫的小說《The Ritual》改編而拍的電影,長久以來是盤踞所有經已逃離母權社會的男人,心裡不甘再被女人玩弄物化虐待致死的惡夢。此片於零六年被美國導演Neil LaBute重拍,讓看到那雙眼和聽到那嘟噥口音就攰到想要瞓覺的Nicolas Cage主演。票房可以好到甚麼程度?答案是不用敦請龍婆出山起壇作法問米,心水清的觀眾大概都能夠猜得一清二楚。

既然《閃靈》被選為第一恐怖片,那有理由不翻箱倒篋找它出來曬日光浴?以前膽細看恐怖驚慄片時,一覺得將會有甚麼核突畫面出現,雙眼雙耳就會配合封鎖功能自動失效。任由銀幕上的腥風血雨灑得有幾滂沱,耳邊響起的陰聲慘叫有幾凄厲,一樣可以若無其事扮耳根清靜上人,乖乖做無眼屎抹乾凈盲門徒。今日見到癲佬雖然不再縮頭縮頸,腦袋早已識得避開斧頭亂劈免頭殻頂開花。治油淡定坐在沙發上觀賞驚青無埞透的Shelley Duvall,擘大雙眼得個窿搏命緩氣兼三魂不見七魄,在龐大到鬧鬼的酒店裡走上走落跟Jack Nicholson玩撲匿匿之外,更意外發現有些快速閃過的畫面,原來經過放大鏡細心閱讀,也可以找到藏在夾縫裡的蛛絲馬跡。總覺得癲佬並不只是被猛鬼纏上身這麼簡單,副文本可能是搞精神與行動都一致出軌的婚外情,並好樂意報名參加變裝皇后舉辦的國慶日狂歡舞會。看來八十年代躲在衣櫃裡的雙性戀者,受到社會衛道人士的排擠與壓力,肯定不比經已走上明路的同志好很多。要不是卡在喉嚨的秘密被人發現,中途變節的男人也不需自己動手砍掉阻頭阻勢的正直黑人,一不做二不休追殺妻兒後再投奔失樂園,要留下的也只有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凈。